搶救活化石 廣西爲鱟圈產房

圓尾鱟。(陳春栩攝)

第四屆國際科學與保護研討會北部灣濱海溼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研討會日前在北海閉幕。來自18個國家地區的1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北海,爲鱟(音ㄏㄡˋ)的保育出謀畫策。研討會還定立每年的6月20日爲「國際鱟保育日」。

此次研討會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專家組主辦,由北部灣大學廣西北部灣海洋生物養護重點實驗室、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簡稱「美境自然」)等單位共同承辦,也是該研討會首次在大陸內地舉辦。

數量斷崖式下降

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距今已有4.5億年的發展歷史,被稱爲「生物活化石」,是濱海溼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目前,世界共有美洲鱟、南方鱟、圓尾鱟、三棘鱟(即中國鱟)四個鱟分支。中國鱟、圓尾鱟在大陸廣西、廣東海南福建沿海地區有較廣泛的分佈。

此次研討會內容包括鱟種羣生態學和演化、鱟生物學進展公衆意識宣教和公衆參與、鱟生物技術、鱟棲息地保護面臨的挑戰等多個議題

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透露,鱟的血液製作成快速、準確檢測細菌的檢測劑──鱟試劑,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陸鱟試劑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但近年來,過度人爲捕撈、鱟棲息地遭破壞等現象日益嚴重,導致中國鱟的數量呈現「斷崖式」下降。

據「美境自然」科學保護團隊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廣西北部灣海域的中國鱟種羣數量在近30年間下降了90%以上,中國鱟的數量逐年銳減,命運岌岌可危。

今年3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將中國鱟在IUCN紅色名錄中的等級從「資料缺乏」更新爲「瀕危」。

野外產卵實驗成功

今年5月15日,廣西環保公益組織美境自然在臺灣溼地學會陳章波教授、廣西海洋研究所、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下稱「溼地公園」)等單位的支援下,在溼地公園大冠園區內的潮間帶上用圍網圈出漲潮區部分潮間帶,開始進行「中國鱟成鱟引入野外產卵北海地區實驗」。

志工經過連續多日守候,目前已確認3對參與實驗的中國鱟成功抱對,於5月26日產下19窩鱟卵,鱟卵總數量超過1萬粒。

負責執行該實驗的美境自然專案員表示,預計下一個大潮期到來時,這批鱟卵將全部孵化成幼鱟,這將是大陸內地首次取得這類實驗的成功。(彭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