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炫一下 當清朝人吃上反季節蓮藕
大聖“吃了一塊藕”,腳穿“藕絲步雲履”
大夥兒在看《西遊記》時,是不是發現菩薩們通常端坐於蓮臺上。原來,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所以在佛教中,蓮花象徵着清淨自在,是佛教中所崇奉的聖花。
在《西遊記》裡,出現過蓮花的地方可不少。蓮的地下莖就是藕。蓮藕味道帶點兒甜,吃起來口感脆爽,自古以來便備受人們喜歡。比如,《西遊記》第九回的《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裡,東土大唐的漁翁在介紹水上生活時,讚歎水產之豐盛:
青蘆筍,水荇芽,菱角雞頭更可誇。嬌藕老蓮芹葉嫩,慈菇茭白鳥英花。
藕和菱角一樣,都產於水中。咱們東土大唐的嫩藕味道好呀,所以唐僧師徒取經歸來,唐太宗不忘了在國宴上也擺上“慈菇嫩藕”。
除了人間所食用的嫩藕,《西遊記》裡還有一種神仙食用的“碧藕”。
碧藕的主要生產區域在蓬萊島,這是福壽祿三星以及瀛洲九老所居住的仙島。當年孫大聖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了五行山下,玉帝爲了答謝佛祖,特意召開了一個“安天大會”,壽星便專門帶着碧藕金丹,奉上給了佛祖(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
幸如來善伏此怪,設宴奉謝,故此聞風而來。更無他物可獻,特具紫芝瑤草,碧藕金丹奉上。
在西天取經路上,孫大聖推倒了鎮元大仙家裡的人蔘果樹,爲了尋找復活人蔘果樹的良方,他也來到了蓬萊仙島,見島上“碧藕水桃爲按酒”,即仙人們用碧藕、仙桃下酒呢。不過,即便三星與九老,也沒法讓人蔘果樹復活。孫大聖急着離去,可九老卻很熱情,留他飲瓊漿、食碧藕(第二十六回,《孫悟空三島求方觀世音甘泉活樹》):
行者定不肯坐,止立飲了他一杯漿,吃了一塊藕,急急離了瀛洲,徑轉東洋大海。
孫大聖心急火燎地想尋找辦法,醫活人蔘果樹,所以沒有胃口,吃了一塊藕,就匆匆離去啦。
人們常常說藕斷絲連,比喻表面上斷了關係,實際上仍有牽連。這足以見得,藕絲是多麼富有韌性與彈性。孫大聖鬧天宮前,從龍宮借寶時,北海龍王敖順送了他一雙“藕絲步雲履”。從“藕絲”二字可見,這雙鞋子是多麼的絲滑柔順,孫大聖穿起來該有多麼威風凜凜。
果菜皆宜,曬粉尤爲佳品
咱們可別小瞧了這小小的蓮藕,它可是古人夏日裡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呢。比如《清類稗鈔》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京師夏月之宴客,飣盤既設,先進冰果。冰果者,爲鮮核桃、鮮藕、鮮菱、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於中,其涼徹齒而沁心也。
炎炎夏日,正是蓮藕上市的時節。清代的北京居民們,每到夏天宴請客人,必須先用冰鎮水果招待。冰鎮水果有鮮核桃、鮮藕、鮮菱角、鮮蓮子等,這些水果中雜放着小冰塊,吃上一口,暑氣消散,涼得透心透齒,令人身心舒暢。您看,蓮藕不僅是一道蔬菜,還能當做水果。
當水果吃的蓮藕應該挑什麼種類也有講究。清代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爲我們介紹過:
河藕亦種二:御河者爲果藕,外河者多菜藕。總以白蓮爲上,不但果菜皆宜,曬粉尤爲佳品也。
清代京城北京的蓮藕大致分爲兩種:御河(即專供皇室使用的河道,也指環繞皇城的護城河)裡的藕是水果藕,外河的藕多是菜藕。但總體而言,白蓮藕是最好的,不但做水果和菜都適合,而且曬出來的藕粉更是佳品。
鮮嫩的上等“白蓮藕”還有個別名,叫做“雪藕”。明代的張岱在《夜航船》中還記載了一個關於“雪藕”的傳說:
周穆王方士集於春霄宮,王母乘飛輦而來,與王會,進萬歲冰桃、千年雪藕。
周穆王是我國古代最富有神話色彩的人物之一。根據西周古籍《穆天子傳》的記載,三千多年前,周穆王曾一路西行,到達了“西王母之邦”。後來,民間神話對這段故事進行了深度加工,比如,西王母后來乘坐着會飛的輦車回訪,併爲周穆王帶來了萬歲冰桃與千年雪藕。看來,西王母回訪的時間也是在夏季,這可真是爲周穆王送來了清涼。
“千年雪藕”和“碧藕”大概都是神仙食用的仙餚,雖然人們吃不上千年的雪藕,但想吃個應季的雪藕卻並非難事兒。就像今天的小夥伴們夏天喝上一杯冰飲料能夠感到無盡快樂一般,古人在酷暑時節能夠吃上一頓冰鎮雪藕,也算盛夏時節極致的舌尖享受了吧。那些文人墨客們,也會像如今的人們吃美食前先拍個照發個朋友圈那樣,吟詩作賦將在吃冰鎮雪藕的美好時光記錄下來:“最思長夏無煩暑,雪藕調冰與客同。”(元·黃玠《碧梧翠竹堂》)
這該是多麼美妙與愜意的夏日良辰吶。
源自“開花十丈藕如船”的“玉井飯”
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蓮藕的烹飪方式多種多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南宋美食家林洪曾在《山家清供》中提到過一道“玉井飯”:
削藕截作塊,採新蓮子去皮,候飯少沸投之,如盦飯法。蓋取“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之句。
這種獨具風味的美味所用到的食材除了香米外,還有新鮮蓮藕和蓮子,製作時將它們分別去皮,其中蓮藕切塊,等飯快煮好的時候,把它們加入米飯裡,如“盦飯法”一樣。“盦”(ān)是古代的一種食物容器,運用於烹飪中有“覆蓋”之意。
所以,這道玉井飯是在米飯快熟未熟之際,將提前準備好的蓮藕和蓮子覆蓋於米飯之上,將米飯與食材一起蒸熟。這有點兒像如今大家熟悉的燜飯或煲仔飯,如果再加上點兒羊肉或者其他食材,最後放點兒調味料,您別說,居然還和懶人飯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實際上,這道“玉井飯”可不是簡單的懶人飯能比的,因爲其中大有寓意,源自唐朝詩人韓愈《古意》裡的兩句詩:“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韓愈在詩歌中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他描繪華山的主峰太華峰上的玉井裡種着蓮花,花開時花瓣有十丈寬,蓮藕也大得像船一樣。襯托出了華山的神奇與壯麗。雖然林洪在記載中沒有詳細備註,但咱們大致也能明白,這道玉井飯要不“以飯爲山”,要不“以鍋爲井”,那麼蓮子和蓮藕,自然對應詩句中的蓮花與蓮藕了。真不愧是“鍋中天地寬,藕裡有乾坤”吶!
清代美食家袁枚老師則有自己的心得:“餘性愛食嫩藕,雖軟熟而以齒決,故味在也。”
袁枚生性喜歡吃嫩藕。即使藕煮得很爛,也要用牙齒咬斷,才能吃出藕的味道。有些人將蓮藕煮得爛如泥,吃起來便索然無味了。
除了當水果和蔬菜食用,蓮藕還能夠加工成爲零食甜點。比如,有一種加工後的藕,備受古人歡喜,那就是“蜜藕”。比如,《燕市貨聲》裡記載了清代老北京的許多吆喝聲,其中便有“一大錢碟的藕蘸蜜”。大錢是晚晴時期鑄造的一種銅鐵貨,在當時的北京集市上,咱們花上一個大錢,就能買上一碟“藕蘸蜜”,即用蜂蜜浸漬的蓮藕。
此外,不少古代烹飪寶典中都記載過製作“蜜藕”的方式,比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裡有一道“蜜煎藕法”:
初秋藕新嫩者,沸湯焯過五分熟去皮,切作條子或片子,每一斤用白梅四兩,湯浸汁一大碗,候冷浸一時許,漉絀控幹。用蜜六兩去滷水,別蜜十兩慢火煎令琥珀色,放冷入罐貯。
將初秋時節的嫩藕放入沸水中燙到五分熟,然後去皮,切成條狀或片狀。每斤藕配四兩白梅,再用一大碗冷湯浸泡兩個小時後撈出,控幹水分。再用六兩蜜去掉滷水,另外用十兩蜜慢慢地把藕煎成琥珀色。等冷卻後,放入罐中貯存。這種方法實際上是使用蜜糖,將蓮藕醃製成爲“蜜餞”,使得蓮藕能夠長時間儲存。
此外,《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裡還有一種“糖煎藕法”,即用糖將蓮藕醃製成蜜餞。可見,古人有多麼愛吃“蜜藕”。
反季節蓮藕,農曆三月就上市
咱們之前談到過,在《西遊記》的神話世界裡,水果蔬菜的生產與分佈幾乎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裡面的神仙們可有口福啦。可凡人可沒有神仙那樣的本領,不過,老百姓們想吃反季節的蔬果還是有辦法的。比如,《燕市貨聲》裡就記錄着一句吆喝聲——“藕來哎,白花藕來!”在這句吆喝聲後,作者備註道:“溫泉藕三月初便賣。”大家看了是不是特別驚奇:這說的是三月份就上市的反季節蓮藕吶!
實際上,古人雖然沒有法術,但卻發明了培植反季節蔬果的技術。人們大概都知道,唐玄宗爲了討楊貴妃的歡心,動用國家郵驛系統運輸新鮮荔枝。可有些朋友卻不知道,實際上古代的統治者們,爲了滿足口腹之慾,同樣會想盡辦法來收穫反季節的蔬果。
人們能吃上反季節的蔬菜時間可比大部分人想象中要早得多。比如,三國時期的魏明帝曹睿曾經賜了當時文學家曹植一箱“冬柰”:“即夕殿中虎賁宣詔,賜臣等冬柰一奩,詔賜使溫啖,夜非食時,而賜見及。柰以夏熟,今則冬至。物以非時爲珍,甘以絕口爲厚,實非臣等所宜荷之。”
古代的“柰”可不是咱們今天說的李子,而是蘋果的近親——花紅果。魏明帝賜的這箱柰是梁州產的,但柰原本是夏秋季節的水果,可梁州的確是“冬柰”。所以曹植特意強調“物以非時爲珍”,雖然柰果不是啥珍貴的果子,可冬天的柰因爲是反季節的,所以特別難得。
不過,這箱“冬柰”到底是梁州當地所產的特色水果,還是利用特殊技術培育出來的,曹植並沒有給予我們答案。但在其他古人的記述中,我們卻可以找到這類技術的影子。比如在唐代,就有一種用“溫湯水”來培植反季蔬菜的技術,唐朝詩人王建在《宮前早春》中記錄過:“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明朝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裡也提到過:“京師極重非時之物,如嚴冬之白扁豆、生黃瓜,一蒂至數環。”明人王世懋在《學圃雜蔬》中還提到過當時流行的培植反季黃瓜的技術:“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種之火室中,逼生花葉,二月初即結小實。”
這其實是一種溫室培植方法,當時京城的百姓在溫室裡種植黃瓜,讓人們在比較寒冷的農曆二月初便能吃到黃瓜了。您瞧瞧,古人多麼有智慧,雖然沒有法術,但卻能夠通過改良技術,吃上反季節的蔬果。
文並供圖/邱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