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拜會”之後 拜登爲何7次談到中國?

新聞

美國總統拜登已結束首次外訪行程,他在訪歐最後一場活動即會晤普京後舉行的記者會上,前後7次談到中國,你對此如何分析

特約評論員 管姚

拜登在記者會上談中國,有主動提及,也有在迴應記者提問時談到。按照CNN的爆料美俄元首之所以沒有聯合記者會安排,是應美方要求,因爲白宮不希望“普拜同場”見記者,以普京的反應與表達,他會完全蓋過拜登的風頭。但即使是獨自開記者會,這位高齡總統也還是鬧出了道歉事件。他被記者問毛了,向連着追問的CNN記者抱怨,“這話都聽不明白,你入錯行了。”拜登火到連“ What in the hell”即“什麼鬼”這樣的氣話都爆出來了。等到要登機飛離瑞士時,緩過勁的拜登才特地停下,聲稱“欠最後提問一個道歉”,要向提問記者道歉。

拜登在“普拜會”上談中國,和他首次歐洲行前幾站行程的說法差不多,甚至有媒體開玩笑,無論參加G7、北約或者美歐這三場峰會,中國都以缺席方式成爲最顯眼的“在場者”,甚至有媒體爆料,英國女王在和拜登進行禮節性會晤時,也試圖從美國總統口中探知對中國話題的看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普拜會”中方也是“隱形參與者”。

拜登稱,自己着重向普京強調了中國的崛起以及中俄漫長邊境,他也提醒普京注意,中國正“成爲世界最大經濟體、擁有最強大軍隊”,拜登的的另一個聳動提法,是俄羅斯正受到來自中方的所謂“擠壓”。但拜登之前不是在國情諮文講話中聲稱,自己任內絕不允許別國當第一,怎麼主動把“第一”讓給別國了呢?耐人尋味的是,拜登並沒有提及普京如何迴應他的這一通涉華鼓譟,但其實,美國NBC電視臺在峰會前播出的普京專訪,已給出了明確答案:我們不認爲中國對我們是威脅,它是一個友好國家,它不像美國那樣宣佈我們是敵人。甚至普京還當場反嗆提問挑事帶節奏的NBC記者,爲什麼你總想着拿中俄關系說事呢?也許拜登本人也該看看這段非常有料的電視專訪。

直新聞:

那麼你對拜登訪歐每站行程都大打“中國牌”怎麼看,美方能構築所謂“制華同盟”嗎?

特約評論員 管姚:

拜登這次訪歐,他上臺以來的外交口號喊得山響,美國回來了,但美國權威雜誌《外交事務》週二刊出重磅分析長文,標題只對拜登外交口號又加了個關鍵追問,調子馬上就變了:America Is Back—but for How Long?美國是回來了,但回來多久呢?文章作者杜克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拉歇爾·邁裡克,對此給出的學理解釋是,這意味着政治極化時代,美國國際信譽的終結,這恰恰是美國黨派政治的一個制度命門,是拜登無法回答的靈魂追問。一茬接着一茬幹,功成不必在我,這是中共作爲百年大黨的行動理念,也是行事風格。但拜登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被延續,未來美國政壇會否再有特朗普式衝擊,誰都給不出答案。我們看到,特朗普之前已喊話,要拜登見普京時代問好,他的原話是“my regard for Putin”,潛臺詞不是一清二楚嗎?

拜登在日內瓦登上"空軍一號"返美前,特地向媒體喊了一句,I did what I came to do,我做了訪歐要做的,意思是大功告成,但真的成了嗎,至少在剛剛被拜登向記者道過歉的CNN那裡,底氣嚴重不足,今天CNN的一篇即時分析說,拜登首次外訪結束,開了這一週的峰會, 但有任何重要成果嗎?就像拜登吹噓美國回來了,但回答不了歐洲乃至其他盟友關於美國到底回來多久的關鍵追問,拜登所謂構建制華同盟的鼓譟,同樣經不起利益與權力機制的推敲。就我個人視線所及,英國議員馬克·洛根有關中國已成全球議程制定國的觀察分析最有啓發,也對我們評估拜登構建所謂反華同盟議程,最有參考價值

直新聞:

洛根爲什麼判定中國已成議程制定國,這又意味着什麼?

特約評論員 管姚:

馬克·洛根(Mark Logan)是誰,他是代表英國“博爾頓東北”選區國會議員,是英國國會跨黨派中國工作組即All-Party Parliamentary China Group的副主席。那我們知道,這個工作組是以所謂對華強硬立場、推進反華議程著稱的。但就是這個所謂反華派議員,他對拜登這次歐洲行看到了什麼?

以就在家門口上演的G7峰會爲例,洛根議員今天在香港《南華早報》撰文評論,中國儘管沒人蔘加G7峰會,但很大程度上成爲“在場者”。如果審視上週末在康沃爾發生的一切,西方將心照不宣承認這一點:中國已成我們這個時代的議程設置國。這話有陌生感嗎?我們不妨重溫下中國最高領導人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堅定表達,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同各國一道爲解決全人類問題作出更大貢獻。

我認爲,對這番話的題旨意涵,洛根議員顯然get到了。他特別以這次G7峰會的幾項主要成果,從所謂叫板一帶一路的“建設更好世界”基建項目,到面向發展中國家的新冠疫苗配送計劃,乃至對敏感技術領域的保護,西方都在借鑑中國做法,這是洛根將中國稱爲“時代議程設置國”的原因所在。洛根哀嘆,在許多西方政策制訂者看來,中國一定會步西方後塵,美國在全球造浪引領的同時,制定國際規則,但現在很多情形下,恰恰是中國在造浪、在引領,這背後是理念以及其他體系在支撐。以聚焦發展中國家的龐大基建需求爲例,中國早在8年前就率先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直到現在,G7纔拿出所謂替代性競爭方案,而且方案還有太多內容僅限於口號,僅限於紙上。

所以觀察拜登所謂反華同盟,儘管美方聲量不小,但它到底多大程度上能從紙上走進現實,我們不妨耐心觀察,而洛根的結論也再度提醒:所謂國家競爭,根本之道在於做好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