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放棄投資OpenAI!AI絕非泡沫,但可能正在進入泡沫期

據外媒報道稱,OpenAI新一輪融資已超額完成認購,總融資超過65億美元,然而讓人意外的是,蘋果卻急流勇退,放棄了與OpenAI的融資談判。蘋果想要發力AI手機,iOS 18的AI功能仰仗OpenAI的技術,在這樣的背景下,蘋果放棄OpenAI本輪投資,讓人意外。

(圖源:OpenAI)

同時,OpenAI三大技術核心人員(首席技術官Mira Murati、後訓練研究副總裁Barret Zoph、首席研究官Bob McGrew)離職,也將其送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遭遇不順的不只是OpenAI。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向DoNotPay、Rytr、Ascend Ecom、Ecommerce Empire Builders和FBA Machine五家AI公司發起了訴訟,起訴這五家公司虛假宣傳AI技術或銷售劣質AI技術,令AI行業巨震。

這些事件隱隱讓AI行業有了一絲元宇宙、區塊鏈的影子,令人不禁懷疑,AI行業會不會是下一個類似元宇宙、區塊鏈的泡沫產業?

在知乎平臺,2017年前後就有不少關於“AI是否是泡沫”的討論話題,甚至有網友總結出了“投錢——發展——收割——破滅——沉澱”全套流程。

(圖源:知乎截圖)

2017年AlphaGo戰勝李世石,讓深度學習技術廣爲人知,也成爲當時AI的內核技術。今天的AI則是以大模型技術爲底子,更準確的說法是AGI(通用人工智能)。不過,不管什麼內核,人們認爲AI技術可能是泡沫的核心原因都是這三個:

第一,大量案例在前,美股收割頻率太高。美國是科技大國也是金融大國,正因如此科技泡沫一個接着一個,無數投資人被騙。遠的不說,前幾年區塊鏈和元宇宙概念巔峰時期,各大企業爭相入場,Facebook不惜改名爲Meta,以表明進軍元宇宙的決心。

2022年花旗銀行研究人員預測,到2030年元宇宙將吸引50億用戶,並發展成規模高達13萬億美元的市場。結果元宇宙泡沫破滅,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Meta也靜下心來腳踏實地研究智能眼鏡。衆多案例在前,難免有網友懷疑,AI行業也是泡沫產業,爲的是收割投資者。

(圖源:豆包AI生成)

第二,實際用途與預期不符。人們對於AI技術的期待是,人工智能產物可以替代人類完成日常繁瑣的工作和家務,人類則可以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來追求繪畫、音樂、文字等藝術創作。

真實情況卻恰好相反,AGI(通用AI)在繪畫、撰寫文章等領域發揮出了不小的作用,而人類仍忙於各種生活瑣事。儘管也有一些企業推出了AI洗衣機、AI冰箱、AI電飯煲等產品,卻與夢想中的AI機器人差距明顯,無法取代人類獨自完成工作。

(圖源:豆包AI生成)

第三,體驗與宣傳不符。如今市面上的AI工具五花八門,變着法地吸引用戶購買會員,但當消費者真的開通會員後就會發現,體驗與宣傳嚴重不符。FTC起訴五家AI公司,原因就在於這些公司的宣傳與AI實際表現存在較大差異。

被FTC起訴的DoNotPay是一家機器人律師服務公司,宣稱能夠提供媲美真人律師的服務,一鍵就能檢查自家網站是否違反數百項相關法律。FTC卻認爲,DoNotPay無法證明機器人律師等同真人律師,所宣傳的功能也有部分爲虛假。

(圖源:DoNotPay)

AI能力被誇大、虛假宣傳的情況並不少見,OpenAI開發的號稱能夠識別、理解世界,並生成視頻的AI大模型Sora至今沒有推出正式版,也有虛假宣傳的嫌疑。

種種因素導致,部分網友對AI產生了不信任,懷疑AI技術屬於泡沫。如今蘋果退出OpenAI融資、FTC對AI公司啓動專項行動,進一步加深了網友們的疑慮。但拋開成見,客觀看待AI技術,它真的是泡沫嗎?

作爲AI領域首屈一指的企業,OpenAI在ChatGPT取得巨大成功後,也陷入了困境。構建大型AI系統需要超高算力,堆算力則需要更多資金,OpenAI啓動融資項目,目的就是籌集資金用於提高算力規模。除了本輪融資的65億美元,OpenAI還將以循環債務的形式從銀行籌措50億美元資金。

蘋果退出OpenAI融資項目,原因可能就在於OpenAI當前的經營情況有問題,即便蘋果與OpenAI存在合作,暫時也要放棄投資對方。OpenAI目前仍屬於非營利性機構,只是在2019年推出了營利性子公司OpenAI LP,由母公司全權控制,意在融資並加速公司開發AGI。受到母公司OpenAI的影響,該子公司潛在收益受到了限制。

(圖源:OpenAI)

據路透社報道,OpenAI將於明年轉型成營利性公司,若未能完成轉型,所有融資將轉變成債務。預計今年OpenAI營收將達到37億美元,虧損50億美元,虧損幅度比國內造車新勢力更嚴重,一旦轉型失敗後果可想而知。

問題在於轉型是OpenAI很難邁過去的一道坎,該公司可能需要重組才能完成轉型。OpenAI三大創始人之一的馬斯克於2018年離開了該公司,最近他連續在X平臺發表多條推文嘲諷OpenAI內部鬥爭,尤其是善於“宮鬥”的奧爾特曼,並指責非營利性機構向營利性公司轉型是違法的。今年2月和8月,馬斯克兩次起訴OpenAI,並將奧爾特曼告上法庭。

(圖源:X平臺截圖)

產品方面,OpenAI也是一團亂麻,可能是因爲人員流失和財力不足,OpenAI先是GPT-4o被指安全機制存在問題,隨後是Sora距離推出正式版遙遙無期。而且65億美元的融資主要來自風險投資公司和微軟,從個人投資者處獲得的融資並不多,能夠回饋給投資者多少利益,現在無法確定。

不管具體原因怎樣,整個OpenAI公司已成了一灘渾水,蘋果退出OpenAI融資項目,很可能就是不想趟渾水。等到明年OpenAI完成轉型或轉型失敗後,蘋果再考慮是否給予其投資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蘋果放棄投資OpenAI,不能證明AI行業屬於泡沫。今年6月,蘋果推出了Apple Intelligence,初期僅限美國英語,明年將覆蓋中文、法語、日語、西班牙語等語言,加快佈局AI。投資OpenAI與否,都不會妨礙蘋果加碼AI。屢次嘲諷OpenAI的馬斯克,也於2023年7月組建了xAI。

(圖源:xAI)

在日常生活中,AI發揮出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小雷工作時,就會使用一些AI插件或AI大模型檢查文章語病和錯別字,也會用AI生成一些圖片給文章配圖。小雷的一位程序員朋友,經常使用ChatGPT輔助他寫代碼。

用戶感到AI功能未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是因爲接觸的主要是向AGI發展的AI大模型,此類大模型以高效學習和泛化應用爲核心,需要大量數據用於訓練。可網上的數據真真假假太龐雜,因而AI有時會給出一些讓人感覺有些離譜的回答。

在專業性領域,例如工業方面,基於AI技術打造的智能車間效率、安全性、良品率均大幅提升。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汽車,得益於AI大模型,智駕能力也提升不少,並切實讓用戶感受到了智駕的便捷性與舒適性。AI已經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然不可能是泡沫,但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AI公司的估值可能是泡沫。

今年7月和8月,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均超過50%,可以斷定新能源汽車行業不是泡沫。不過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歷程中,卻出現了許多市值泡沫極大的車企,最典型案例的無疑是恆馳汽車,由恆大集團傾力打造,市值一度高達6740億港元,比同期的比亞迪市值更高,位列中國車企第一。

AI行業同樣如此,整個產業絕非泡沫,許多產品已在逐漸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習慣,但其中難免存在一些類似恆馳汽車的泡沫企業。

就拿OpenAI來說,身爲全球AI技術領導者,今年預計虧損仍高達50億美元。敢於投資該企業的個人或機構,要麼是看好OpenAI的未來,要麼是期待OpenAI轉型完成並上市後,通過炒股賺錢。

(圖源:OpenAI)

其實不只是OpenAI,當前許多AI公司都遇到了生存危機,比如被譽爲保險行業黑馬的InsurStaq.ai運營一年後突然關閉,獨角獸企業Adept AI和Inflection分別被亞馬遜和微軟挖成空殼公司。鈦媒體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1月30日到2024年7月29日,中國有近8萬家AI相關公司處於註銷、停業、吊銷等狀態。

AI行業已進入小企業燒不起錢、大企業硬扛着壓力比拼算力的時代,何時能盈利是懸在所有AI公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另外,企業在探索收費模式的同時,相關部門也要完善相關規定,避免企業爲吸引用戶而虛假宣傳。OpenAI成立至今不滿十年,全行業對於盈利模式的探索也處於初級階段,更需要相關部門介入並規範。

一將功成萬骨枯,因財力不足,接下來還會有許多小型AI公司破產或被收購,但這些問題並不能阻擋我們全面進入AI時代,存活下來的AI公司,所推出的AI產品體驗只會更好。

任何新技術,都有技術成熟週期,雷科技在很多篇文章中都談到高德納(Gartner)的“技術成熟度曲線”模型(Gartner Hype Cycle),其實非常有說服力。這個模型認爲,一門技術的發展要經歷五個階段:啓動期、泡沫期、低谷期、爬升期、高原期。

(圖源:Gartner)

按照這一曲線對應,AI大模型技術可能正在泡沫期階段。一些媒體大肆用“超級王炸”、“顛覆世界”、“核武級技術”等概念炒作,OpenAI等公司的技術與產品被非理性渲染,甚至名不副實,比如Sora至今爲止依然無法被廣泛使用,ChatGPT也沒有一些媒體鼓吹的那麼強大。雖然OpenAI知名度到達巔峰,但恐怕接下來這家公司以及AI大模型產業都將迎來低谷期。

只有更多科技公司腳踏實地,做C端用戶抑或B端客戶用得着、用得上、有價值的AI技術,讓AI技術創造出真正的價值,AI產業纔會進入到爬升期乃至高原期。高原期意味着該技術經過不斷髮展,慢慢成爲主流,技術標準得到了清晰定義,使用起來越發方便好用,市場佔有率越來越高,進入穩定應用階段。讓我們一起期待AI技術進入到更成熟的階段,爬升到屬於它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