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不平常
我第一次聽到「平常心」這個詞,記得是在數十年前。旅日圍棋高手林海峰出戰阪田九段,他的老師吳清源告訴他:下棋的要訣就是「平常心」,急切求勝或怯場懦弱者必敗,臨陣要「陽陽如平常」,纔不致舉動毛躁、表現失常。
「平常心」最早是中國禪宗所倡導的,趙州禪師問南泉禪師:「如何是道?」南泉禪師就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看起來只如平常,卻不平常,高度原來是與「道」相等。在《景德傳燈錄》裡,有僧人問招賢禪師:「如何是平常心?」招賢禪師說:「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人直率地再請教禪師道:「我學不會,該怎麼辦?」招賢禪師又告訴他:「熱即取涼,寒即向火。」平常心就是稀鬆平常,不做作,不勉強,天性自然,連學習都是不必的。
禪宗最早講平常心,主要是說「大道」並非在日常庸事之外,「修行」並不是要超出本性。因此,「飢來吃飯倦來眠」就是修行要道,以此昭示人們不要到自身之外去覓仙佛。可惜世人往往弄不明白,常常拿着燈去找火。
現在流行的「平常心」是什麼含義?我無從確定。但我認爲,至少應含有三重意義。
第一是從容輕鬆
不疾不徐,葆有心靈的常態。事情一件一件,從容去做,不在做一件時又兼做另一件,臨到大事尤其要舒緩輕鬆一些。解除時間的緊迫感,不必以心跳來計數光陰,允許浪費一些時間,作爲正常進程的一部分。
史書上稱讚曹操幾乎要芟刈羣雄、平定海內,就是因爲他與敵人對壘時,能「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臨陣不像想打仗的姿態,這是怎樣的平常心?平常心很難假裝:內心一在乎,形貌就婉媚;內心一畏懼,形貌就傴僂;內心一憤怒,形貌就剛愎;內心一憂愁,形貌就皺蹙;只有懷平常心的人,不震怖、不慌亂,言辭溫和,形貌也安閒。
第二是忘懷得失
不驕不妒,維持情緒的穩定。這其實是極難的,誰能「受聘無喜色,被黜無憂色」?一個人除非在「道」上真有所得,否則是無法忘懷得失的。
普通人爲了強調一個論點,想把另一個論點比下去,都會提高音量,一反平常舒緩的語氣,更何況在面臨大有影響的輸贏競爭時。
要想忘懷一些得失,至少先要懂得一點「淡」。好勝者必爭,貪榮者必辱。淡一些才能自得其樂,不忌妒別人才能使自己得到許多安寧。淡一些才能謹守本分,聞讚譽而喜就嫌躁,聞毀謗而怒就嫌暴,懂得守本分的人,纔有資格說平常心。一切不假外求,才能自我滿足,忘懷得失。
第三是隨遇順處
不苛求,目標與手段都很平和。我很佩服清代大學士張英的一句話:「費心挽回的事決不做。」因爲,超越能力、違反大勢,要求特殊且強烈,非如何如何不可,都不是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要有些忍受不完美的氣量。凡是苛刻地評估自己、限期逼迫自己,非要「直搗黃龍」而後痛快者,其實反而失去了工作的真諦與生活的美意。
許多自覺萬事已在掌握中的人說大話,說平常心不過是善於隱藏心機罷了。佛家說:飢則飽之,困則臥之,臥則不復憶醒時,飽則不復憶飢時。此種平常心,主旨在強調隨緣乘勢,妙合天然。平常心是進不想爭奪,退可以靜守。平常心在今天,可真不平常。
《讀者雜誌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