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一跑就胸痛!冠心症恐致心肌梗塞 護心保命這樣做
疏忽冠心症恐致急性心肌梗塞,適當用藥可以延緩心肌壞死的時程,心臟專科醫師也提醒保護心血管的必知三大重點。(示意圖/Shutterstock 非新聞當事人)
2020年的國人十大死因中,除了惡性腫瘤蟬連榜首之外,心臟病已連續多年高居第2名,光是去年就有超過2萬人死於非高血壓性的心臟疾病,其中以冠心症導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最致命。桃園敏盛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念中醫師指出,冠心症不再只是高齡者的慢性病,受到生活型態影響,冠心症已逐漸年輕化。患者除了心絞痛之外,半數冠心症患者在發作前沒有症狀,一旦默默惡化演變成心肌梗塞,常是中壯年人猝死的主因。
陳念中醫師解釋,冠狀動脈主要供給心肌血液,當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動脈管壁變厚、變硬,不但失去原有的彈性,內腔也因逐漸變窄或堵塞,造成血液不易流通,讓心臟肌肉因爲缺血而壞死。
造成冠心症的主因,不外乎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的三高,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年輕族羣自以爲沒有三高問題,卻也是冠心症患者而不自知,原因之一就是吸菸。
戲劇中常見到某個人情緒激動,就捧心喊痛的橋段,事實上,除了生氣和緊張等情緒壓力外,大多數的心絞痛會發生在運動時,患者會突然覺得胸口緊縮、像是遭到千斤重壓、喘不過氣、冷汗直流,但通常在停止運動後的3-5分鐘會緩解下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冠心症發作時,也有不少人有胸悶、胸痛以外的非典型症狀,像是:
1.胸痛擴散到左手臂、肩頸部、下巴、牙齒,也有人連上腹部也有悶痛感。
2.喉嚨像被掐緊、嘴腳發麻。
3.噁心、嘔吐、無力、頭暈。
陳念中醫師指出,由於冠心症的症狀多元,常容易和胃食道逆流或是其他胸腔疾病混淆,但建議還是先從心臟科就診,尤其如果心臟缺血嚴重,搶救心臟肌肉避免壞死的黃金時間大約是六小時,格外需要分秒必爭。
冠心症的發作情境與徵兆。(圖/中時新聞網製作)
雖然每次心絞痛發作,都像讓患者在鬼門關前走一回,不過若能把心絞痛視爲對心血管健康的自我提醒,反而更有機會避免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只要配合醫囑進行心臟支架導管手術,或是藥物控制,都能延緩心血管惡化的速度,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目前用在治療冠心症的藥物,包括長效型硝酸鹽、抗血小板製劑、β 受體阻斷劑及鈣離子阻斷劑等等。其中 β 受體阻斷劑會使心跳速率下降和心輸出量和緩以降低心肌耗氧量;鈣離子阻斷劑則可以降低心肌收縮強度,減少心肌過度負荷,也可直接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血流量,藉以紓緩冠心症心絞痛。另外如硝化甘油類藥物由於具有血管擴張劑與降低血壓的作用,有3-5成患者服用後,會因腦部血管擴張出現嚴重頭痛、血壓過低而導致頭暈的副作用,對患者正常生活與遵醫囑習慣影響甚鉅。
對此,陳念中醫師指出,去年臨牀多了在歐美已行之多年的新機轉藥物,對於頭痛、頭暈的副作用極低,也不會讓患者的心跳變慢,較不會出現疲勞無力感。陳醫師也提到,冠心症原因多元,若有些患者即使做了心導管手術,仍舊出現心絞痛時,配合新機轉藥物就能提升病人的運動耐受性,對長期穩定心血管健康、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更有助益。
陳念中醫師指出,緩解冠心症心絞痛,除了心導管與支架之外,也能服藥維護心臟機能,並有新機轉藥物幫助減少頭暈頭痛等副作用,維持正常生活。(圖/陳念中醫師提供)
疫情期間減少外出,許多人改變了日常的生活習慣。陳念中醫師提醒,保護心血管不外乎三大重點:
1.控制三高,血糖、血脂、血壓定期量測,該配合醫囑藥物控制的部分,絕對不要自行停藥或是增減。
2.戒菸。尤其年輕族羣,不論傳統煙或是電子煙,都該儘量避免;同時若長期處在二手菸環境,一樣會對心血管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3.建立有氧運動習慣,每次連續持續30分鐘不中斷,維持一週至少要三次的習慣。
陳念中醫師特別提醒,許多人說自己的運動習慣就是上下班路上步行,這種方式對於鍛鍊體力不無小補,但若是要達成對心血管健康有利的有氧程度,就無法達標。
「每個人體能不同,但可以用(220-年齡)X0.85,計算每分鐘該達到的心跳速率,以這樣的速率持續維持30分鐘不中斷,纔是對心血管有效維護的有氧運動。」以健康的50歲壯年人爲例,強化心血管的運動,建議達到讓心跳每分鐘144次的強度並維持30分鐘,纔是有效。
平日爬樓梯時,如果容易喘又會胸痛、胸悶,要警覺是否已經心臟出了問題。(示意圖/Shutterstock)
除此之外,陳醫師也提供小檢測方式:「對人體來說,爬樓梯或登高是心臟相當耗氧的活動,如果爬樓梯時很容易出現胸悶、胸痛,然後休息一下就恢復正常的狀態,就要警覺是否已經有冠心症的可能性。」這時最好能到心臟專科診察,早日辨明原因,以免惡化而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