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跑50公里沒能歸還怒砸充電寶,易借難還背後誰來兜底?

近日廣東一女子發佈視頻吐槽,借了一個“來電”品牌的充電寶,歸還時跑了50多公里都沒找到一個有空餘的機器,最終一怒之下砸了充電寶。“充電寶易借難還”又一次引發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乍一看,女子怒砸充電寶的行爲略顯極端,但有過類似經歷的人又會覺得情有可原。新聞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女子跑了50多公里沒能歸還充電寶後嘗試聯繫人工客服,但客服電話一直繁忙,無人迴應。線下沒法歸還,線上聯繫不上,這應該是造成女子選擇“怒砸”的最直接原因。

作爲共享經濟的典型案例,共享充電寶起初憑藉便利性和廣泛性佔領了市場,雖然在發展過程中也曾因漲價風波受到吐槽,但漲價畢竟是企業爲了生存發展所做的市場行爲,無可厚非;與此相對,“易借難還”的背後則是企業在使用規則和計費模式上掌握了絕對話語權,非常有必要把消費者的需求納入考慮並作出調整。

在現有的共享充電寶使用規則中,雖然不同品牌會因城市、地段不同設置不同的充電收費單價,但計費規則驚人統一:只要充電寶未歸還,不管原因爲何,計費都將持續進行。筆者經歷過類似的“尷尬”,在市中心某個餐廳借用的充電寶,在小程序上查詢到在自己家附近有多個歸還點,但按照提示找了多處,卻都歸還不了,不是找不到對應品牌的歸還櫃,就是櫃子“全滿無空缺”。由於共享充電寶企業通常只是租用商戶一小個角落擺放櫃子,商戶對出現的情況也只有一句“不瞭解、不負責”。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消費者直接選擇“購買了事”,但企業設置的99元、199元的“購買價”,往往遠高於同類充電寶的市場價,也會讓消費者感到不值。

依託互聯網新經濟發展起來的產品和服務,本該在技術的加持下成爲經濟發展的催化劑,但如今卻發現,依託技術而生的“套路”不少,還鮮有對應懲罰措施。以共享充電寶而言,小程序上有查詢“最近歸還點”的服務,但現實中,消費者“按圖索驥”到達目的地撲了個空,企業並不需要爲自己的過失埋單,“易借難還”的使用成本和維權成本都由消費者“兜底”。試想,長此以往,必然會增加用戶對共享充電寶的反感,從而選擇“謹慎”租借,而這何嘗不是造成共享充電寶“租借少”、流轉不暢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前文提及的“人工客服無人應答”現象,則是更值得普遍關注的問題。現實生活中,各類互聯網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爲公衆生活的重要組成,但依靠互聯網平臺解決生活需求的另一面,卻是用戶遭遇麻煩或不公平對待後,往往很難在所屬城市找到現實辦公地點,只能通過客服反映問題,而在“人工客服無人應答”或是“智能機器人答非所問”面前,顧客大多隻能弱勢、被動地“自我消化”。

隨着互聯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不斷增加,廣東該女子“怒砸”充電寶之舉,應該引起相關監管部門的注意。一方面,無論“歸還難”是企業爲了誘導消費者購買的主觀操作,還是反映“供應充足但需求不足”的客觀現實,都有必要讓企業根據現實需求從源頭上增加“歸還位”完善服務;另一方面,目前共享充電寶行業遵守的計費標準完全站在企業方,並未考慮消費者的權益,這樣的付費設計將透支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與選擇,對行業長期發展無益。而要扭轉這樣的局面,僅靠消費者力量很難改變,也需要監管介入,爲消費者權益“撐腰”。

(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