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爲何巨難還?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共享充電寶,是越來越難還了?
有人借充電寶後,連找三臺機器全滿,還不上。
而有消費者在借充電寶還不上之後,他去調監控才發現,原來是有人在偷偷“補貨”:
你前腳剛走,人家後腳就給機櫃填滿了。
充電寶還不上,是因爲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最近還有新聞曝出,遊客在迪士尼借充電寶的時候,發現只能借不能還,歸還的按鈕不是被摳掉,就是被膠帶粘住。
爲什麼現在的共享充電寶越來越好借,但卻越來越難還?
還不上到底是我們運氣不好,還是商家爲了掙我們“買斷”充電寶的錢,刻意而爲呢?
曾經近乎免費的“公共基礎服務”,怎麼就變成了今天的收費刺客?
讓天下沒有好割的韭菜,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共享充電寶背後的商業邏輯。
1
充電寶越來越難還,本質上是:
共享充電寶企業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
不過,他們勒緊的是消費者的褲腰帶。
幾年之前,最早的那波共享充電寶的淘汰賽結束之後,市場上曾經就出現過一段“規矩”的時期,從上游到下游,大家還算本分。
品牌方能掙租金,線下店鋪,能拿一點分成。
而消費者,臨時救個急,花錢續命,也算是一個正經的商業模式。
就像餐廳賣5塊錢一盒的紙巾一樣,大家都知道外面賣的貴,但是出門忘了帶,沒辦法。
這本身就是一門“懲罰性”的生意。
但只要服務到位,價格別太離譜,大家就還能接受。
在當時,市面上的一些共享充電寶品牌,還能實現盈利,大家也還是冷戰熱鬥,沒人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但這段健康成長的歲月,並沒有持續多久。
共享充電寶這個孩子,長着長着,就長歪了。
隨着大量資本涌入共享充電寶的賽道,又一波殺紅眼的競爭開始了。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各大品牌開始梭哈all in,打融資戰,價格戰,點位戰,經典的跑馬圈地,經典的百億補貼。
資本的熱錢涌入,彈藥充足,品牌瘋狂撒幣。
每個街道,每個商圈,都是值得競爭的戰場。
爲了能夠把機器,擺進商場,擺進餐廳,“入場費”是不得不交的。
對於商鋪來說,哪家充電寶品牌進來,都無所謂,價高者得。
有的商鋪前臺,能擺4-5家的充電寶機櫃,來者不拒。
有的生意更好、流量更大的商鋪,品牌們就想搞個獨佔,那就要交更多的錢,買下“獨家經營權”。
而那些最趁手的香餑餑商鋪,像酒吧夜店KTV、洗浴中心,共享充電寶的“入場費”甚至高達百萬。
當時爲了搶地盤,甚至有代理商偷偷拿剪刀去剪別人家的櫃機線。
高端的商戰往往就是這麼的樸實無華。
在那段時期,作爲消費者,其實也享受到了非常優惠的共享充電寶的體驗。
但好日子,總會過去的。
潮水褪去,裸泳的哥幾個,都得忙着提褲子。
錢燒沒了,那就得開源節流。
這個源從哪來?
消費者。
共享充電寶的生意,從這時起,面目就變的猙獰起來了。
首先就是漲價,共享充電寶這幾年來來回回上熱搜,基本上十有八九,都是因爲漲價上的。
之前我們也做過一期漲價的內容,這裡就不贅述了。
今天主要還是聊聊,共享充電寶,爲什麼越來越難還。
首先,我們得掰扯明白,消費者還不上充電寶,到底有誰受益。
先聊聊品牌方。
能掙錢嗎,確實能。
一個共享充電寶的成本,基本上撐死了就二三十。
差一點的,可能也就十幾塊。
但是用戶還不上“砸手裡”的買斷價,基本要100附近了,有些狠一點的能到兩三百。
也就是說,一個充電寶可能用戶超時一次,成本就回收了。
萬一要是忘了還,“買斷”了,那就能賺個幾倍了。
關鍵是,合情合理,是你忘了還,你得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且下次,你出來,手機沒電了,你還得借。
一個多麼完美的商業模型啊。
這種畸形的利益模型,就 推動 有人非常有熱情隨時去把機櫃塞滿。
而且,不用品牌自己動手。
他們就是:商家和代理商。
一個充電寶借出去,不只是品牌在掙錢。
商家也有分潤,有的能分5成,有的甚至能分到89成。
在行業裡,這叫做“激勵費”。
某品牌共享充電寶,一年租賃收入19億,其中分給商家的激勵費,就高達10億。
這可是一筆數目非常可觀的額外收入,完全能夠調動起很多商家的主觀能動性。
那麼,商家就有旺盛的熱情,讓消費者還不上這個充電寶了。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區域代理商”。
很多互聯網公司,外賣衆包之類的,其實在很多地方自己去搞地推,是搞不定的。
他們一般會把一個地區承包給當地代理商,這些人往往在當地有着很多資源和能量。
品牌推不下去,他們有辦法,只是要從中再分一筆。
2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其實在共享充電寶還沒誕生的時候。
我們去店裡吃飯唱歌,很多店,都是提供免費借用的充電寶的。
再不濟,也能給你找個插頭插座臨時救救急。
但是共享充電寶的出現,直接推動大多數商家,完全不再提供充電的服務。
甚至,這種共享服務,異化成了一種“共享罰款”。
商家收多少錢,不在於成本多少,而是你最高能承擔多少。
就和現在很多飯館裡單獨收費的,三五元一小盒的餐巾紙一樣。
來飯店吃飯,商家提供熱水紙巾餐具,那不是理所當然?
但是,商業就會有力量,把這些最基本的服務閹割掉,單獨包裝,變成一個額外的創收項目。
結果,餐巾紙變成單獨收費了,餐具變成單獨收費了。
這些打着公共服務旗號的共享產品,商業運作的越充分,反而他們對公共服務的破壞性就越強。
就好比高鐵站的那些共享按摩椅,想要多掙錢,就要拆掉更多的免費座椅。
閹割掉本來供給充分的公共服務,讓大部分人只能站着,進而Push你去不得不享受所謂的共享服務。
現在很多所謂的“共享經濟”不再是公共服務的升級和補充,反而變成了一種對基礎服務的破壞和取締。
既然有錢賺,爲什麼還要免費爲你提供服務呢?
所以,曾經很多商鋪裝修的時候,還會預留手機充電接口,現在絕不會了。
商業當然是有力量的,但不經約束的長歪了的力量,最終也會回過頭打醒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