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者延遲配戴助聽器 恐因聽力障礙曝於交通危險中!

林永鬆醫師強調,有聽覺障礙請就醫檢查,以早期發現以利早期介入治療。(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臺南報導

2018年臺灣老年人口一舉突破14%邁入高齡社會年長者的聽覺功能障礙逐漸受到大家的關注,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長林永鬆教授指出,聽覺功能退化,會嚴重影響年長者的情緒社交與日常生活,成爲公共衛生國民健康的重要問題。

奇美醫學中心一項聽覺生理學研究發現,聽覺誘發電位的第1波振幅,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漸縮小,從而使得第5波與第1波的振幅比,與年齡呈正相關。研究推測老化會使得耳蝸毛細胞神經間的神經突觸數量日漸減少,即使純音聽力尚未明顯受損,便已造成神經編碼產生缺陷,進而影響中樞聽覺處理的表現。

林永鬆醫師指出,臨牀上年紀大的病人,常抱怨聽得見卻聽不清楚或常聽錯對方說話內容,即可能由於中樞聽覺處理出現錯亂。奇美醫學中心另一項聽覺生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於來自後方的聲音定位能力,普遍較弱,對於來自前方的聲音定位能力則較強,而對來自左、右方的聲音定位能力次之。近一步發現,即使純音聽力尚未明顯受損,人類辨識聲音來源的方向定位能力,已隨着年齡增長而顯著下降。這使得年長者在車多的馬路上行走時,無法準確的進行聲源定位,尤其當後方有汽機車急駛而來,年長者聽聲辨位備感困難,以致無法先行往另一側閃躲,而使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

林永鬆醫師指出,這個風險更會因爲老年性重聽的出現而大幅增加,日常生活,尤其外出時,助聽器就成了必要的安全輔助,而不單單只是溝通工具。林永鬆醫師指出強調,老年人的助聽器,應鼓勵雙耳配戴,以強化聽聲辨位的能力。雙耳配戴更能使重聽病人能夠在吵雜環境中,聽清楚對方的語言內容。

奇美醫學中心臨牀發現,許多老年性聽損的病人初期都排斥配戴助聽器,常自我調侃:「聽不見別人批評,耳根更清爽!」,這其實是一種退縮逃避的行爲,容易使年長者因爲口語溝通困難,逐漸離羣獨處、情緒低落、社會適應能力大幅退縮,不利身心健康,而且日常活動的意外風險會悄悄高漲。

林永鬆醫師說,延遲配戴助聽器,往往加速年長者的語言辨識能力的流失,許多病人常常在純音聽力閾值已經大於70分貝,或語言辨識能力已低於40%,纔要求醫師協助選配助聽器。此時助聽器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甚至需手術植入人工電子耳,方能重啓美妙的聲音世界。

奇美醫療團隊擁有30年的人工電子耳臨牀經驗,耳鼻喉部部長林永鬆教授指出,學語後失聰的成年失聰病人,因爲原本已經有口語溝通能力,失聰後才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成效往往優於先天性學語前失聰的小孩。對於己經錯失配戴助聽器時機的年長者,人工電子耳不失爲一項極具希望的救援選擇。

林永鬆醫師強調,聽覺障礙的困擾在不同年齡層,有着完全不同的面貌,至於年輕的族羣,聽覺功能的困擾除了噪音傷害,外傷及急慢性中耳炎之聽損外,另一項值得警惕的是不對稱性的聽損及單側耳鳴,這往往需要仔細檢查與追蹤,以便排除腦幹病變,聽神經瘤等嚴重疾病,早期發現以利早期介入治療。

・狂掃爐烤牛排螃蟹海鮮、哈根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