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提問本身,就是宮崎駿的終極答案

今年的3月11日,宮崎駿新片《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斬獲奧斯卡的消息傳來,粉絲們一片歡呼驚歎。畢竟,隨着2013年《起風了》發佈後“正式”宣佈隱退,大家曾以爲再也見不到宮崎駿的作品。而闊別十年,他竟再度爲我們奉上了一部如此重磅的作品。

其實影片去年在日本上映後,觀衆口碑兩極分化——對於視效呈現,幾乎是清一色的喝彩;而對於內容敘事,很多人卻表示晦澀難懂,敘事節奏也略顯失當。近年來,隨着宮崎駿步入老境,其作品門檻逐漸提高的現象確實存在。如無相應的知識積累,很難窺探其作品真意。因此,爲了更好理解這部新作,本文將挖掘隱藏在表面情節背後的信息,試着揭示其冰山一角。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海報

童年時代的戰爭記憶

簡單講講劇情:少年牧真人的母親在醫院的火災中去世後,他隨父親與繼母夏子組成新家庭搬到鄉下居住。深陷悲傷的真人難以融入新環境,在學校和同學打架後拿起石頭砸傷自己,使不明真相的父親與繼母難過內疚不已。後來,他跟隨一隻會說話的蒼鷺,闖入一座廢棄的神秘塔樓,尋找本應已經去世的媽媽和失蹤的夏子,卻不料進入了奇幻的“亡靈世界”。他在那裡結交朋友,與少女時的媽媽重逢,並見到了異世界的造物主大伯父。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冒險經歷後,他迴歸了現實。

影片出品方東寶公司製作的觀影手冊,將這部作品定性爲一部宮崎駿“關於生、死與創造的自傳性奇幻故事”,同時也介紹說,這部作品裡描繪了宮崎駿此前從未描繪過的自身少年時代。確實,在影片裡可以找到很多作者自身經歷的影子。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的東京都文京區,在四個兄弟中排名第二,父親是宮崎家族經營的“宮崎航空興學”的職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戰時疏散,舉家遷往宇都宮市和鹿沼市。他家的工廠屬於軍工企業,所以在戰爭後期物質匱乏的狀況中也能維持溫飽,使得宮崎駿度過了相當自由的幼年生活。

電影開篇,尖銳刺耳的警報聲久久響徹在漆黑夜空中。慌亂的人聲、在家中蜷成一團的少年、街上一片火海、人們在火中痛苦死去……這一幕幕恐怖而有代入感的畫面,反映出宮崎駿在1945年4歲時所經歷過的宇都宮大空襲的創傷性回憶。

“黑夜像白晝一般明亮。從堤壩上向下看,宇都宮街區無數的房子上煙火瀰漫,濃密的雲層遮蓋着天空。燃燒彈從空中紛紛投擲下來,宛如一場火雨。”宮崎駿曾如是描述當時他所見到的景象。4歲的孩子體驗到戰爭的恐怖,使得戰爭成了他一生的噩夢。

“戰爭第三年,媽媽死了。第四年,我和爸爸離開了東京。”這是主人公牧真人對影片時代背景所做的唯一一句交代,簡潔而痛徹心扉。這裡所說的戰爭,指的應當就是宮崎駿兒時所經歷的太平洋戰爭(1941-1945)。

除了慘烈的火災場景,片中並未像《哈爾的移動城堡》等作品那樣直接展示戰爭的殘酷打鬥場景,只在故事進行過程中散落着一些反映戰時生活的細節:

街上駛過的坦克軍團、鄉下的小道上被羣衆簇擁着即將出徵的將士(將士身上掛着的條幅寫着“片山一良”,這正是本部作品副導演的名字,算是個小小的惡作劇彩蛋)、幫傭婆婆們見到罐頭後幸福雀躍的表情,以及真人爸爸時不時談起的戰況和工廠製作的飛機部件……這是一個看似平靜,然而戰爭已經鋪天蓋地、滲透骨髓的世界。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劇照

除了描繪現實世界裡的戰爭要素,影片也用象徵的手法表現了異世界中的軍人與民衆。比如那些數量龐大、表面呆萌卻隨時準備一臉無辜地殺人吃肉的鸚鵡,象徵了近代國家中的民衆。他們並非邪惡,只是愚蠢的“烏合之衆”。當鸚鵡大王身穿軍裝手握長劍,在鸚鵡民衆的熱烈歡送下出徵時,那色彩繽紛喜氣洋洋的畫面,多麼像《哈爾的移動城堡》裡開戰時民衆歡快起舞的廣場。送行的鸚鵡們手裡舉着的牌上寫的“DUCH!”,其含義恰爲意大利語的“領袖”。這正是一幅民衆高舉旗幟爲領袖歡呼的近代軍國主義國家畫面。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劇照

父親與飛機:使宮崎駿苦惱一生的原罪

影片中的父親與母親也與宮崎駿自己的父母在相當程度上有所重合。

片中牧真人的父親牧勝一的設定,幾乎與宮崎駿的父親宮崎勝次完全一致:經營着一家制作飛機的軍工企業,因爲戰爭而生意興隆,在日本戰中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裡,保證他們一家仍然過着頗爲富足的生活。電影裡有很多細節表明了超越常人的物質條件:父親有高級煙,還有巧克力——那可都是戰時難得一見的奢侈品。

不過,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宮崎駿卻對家族的特權產生了懷疑。宮崎駿的父親告訴他,其實宮崎家族生產的飛機尾翼根本不符合標準,全是些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臨時女工製作加工的,只需賄賂下軍方管理人員,產品就可以矇混過關。這些都在宮崎駿的內心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引發了他對人性的思考。

宮崎駿對飛行器的偏愛和對天空的嚮往,深受經營戰鬥機工廠的父親的影響。反戰立場與對戰鬥機的喜愛是貫穿他一生的一大矛盾。

在影片中,父親牧勝一會用奢侈的轎車帶兒子去新學校,導致他被孤立欺負;也會在兒子疑似被打傷後揚言給學校捐了一大筆錢,叫兒子根本不用去那種地方。這個風風火火、摩登瀟灑、熱情洋溢卻沒有什麼像樣是非觀的企業家,與宮崎駿描述中的爸爸非常相似。

在和半藤一利的對談中,宮崎駿曾提起,爸爸在和自己的媽媽結婚前,其實有過一段轟轟烈烈不顧一切的婚姻。只是,如此熱烈相愛的兩個人,結婚不到一年,妻子就患結核死去了。而在初任妻子死去不到一年之內,爸爸就和宮崎駿的媽媽美子戀愛結婚。這節奏倒是與電影中的父親在妻子死後迅速另結新歡的做派出奇一致。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劇照

母親之死:關於失去與放下的《失物之書》

電影開頭處,主人公的媽媽就在醫院火災中死去了。但這與宮崎駿的真實經歷並不完全相同。他的媽媽宮崎美子活到了七十多歲,只不過在他很小的時候患上脊髓結核,在病牀上躺了近10年之久,因此母親在宮崎駿的童年中可以說是缺席的,而且宮崎駿總是生活在隨時會失去母親的恐懼中。這讓人想起《龍貓》中的媽媽也是一直生病入院,讓兩個女兒十分孤單不安。

宮崎駿的媽媽宮崎美子

這部號稱具有宮崎駿自傳色彩的電影,在設定上,爲何讓他活到七十多歲的母親,在主人公那樣小的時候就死去了呢?其實這裡借用了一部小說的情節,即1968年出生於愛爾蘭的作家約翰·康諾利撰寫的略顯血腥恐怖的兒童文學《失物之書》。

鈴木敏夫曾在《吉卜力工作室物語》中說,宮崎駿在2016年提到想要製作長篇動畫時,提到了一本“愛爾蘭人寫的兒童小說”。對比一下小說與影片,我們能夠確定,老爺子當時提到的一定就是這本《失物之書》。

小說的時代背景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只不過舞臺在英國。其中描寫了戰鬥機墜毀後飛行員慘死的畫面,體現出濃重的反戰情緒。

主人公是一個名叫戴維的男孩,他深愛的媽媽得了重病。他努力好好表現,以爲那樣媽媽就“不用爲他犯的錯而受到懲罰”。他發明了一套例行規定,比如起牀時會讓左腳先落地,刷牙也總是數到二十就馬上停止……可媽媽還是棄他而去。喪母的悲傷和痛楚使戴維不能自已。父親旋即再婚所帶來的驚愕和衝擊,對繼母及新生兒弟弟的嫉妒與憎惡……深深的幽怨在戴維的身邊織就一個幻靈的世界,他聽見了書在說話。從小就和媽媽一起閱讀的童話、神話與民間傳說,從黑夜裡、從林地裡召喚戴維。他聽見了媽媽的聲音,說自己還沒死,讓他快去救她。其實這一切都是來自異世界的惡魔“扭曲人”的幻術,但思念母親的戴維還是追隨那聲音,進入了一個充滿殘酷、血腥、征伐的險境。白雪公主、小紅帽、金髮姑娘和三隻小熊……在那裡,故事中的美好人物以匪夷所思的面貌出現。抵達旅程終點時戴維才知道,正是他的執念與仇恨使扭曲人將他帶到這個世界裡來,只要他肯犧牲弟弟,就能成爲這個世界的國王,延續世界從元初開始就存在的惡。但此時的他已經成長,知道失去的媽媽無法回來,也知道唯有戰勝心中的恨,才能毀滅這個可怕的扭曲世界。

《失物之書》與電影的時空背景同樣是“化爲火海的二戰國家”,故事設定也同樣是“喪母的少年來到父親的再婚對象家中共同生活”,引誘少年進入異世界的都是製造母親還活着的幻象的詭異生物,就連異世界的國王也都同樣是在過去某一天突然失蹤的繼母家的大伯父……可以說,宮崎駿新片的整體故事框架,和《失物之書》如出一轍。

可他爲什麼選用這本書的框架盛裝自己一生的回憶與思考?有觀衆認爲,這部電影給進入異世界前的“導入”部分篇幅過長,顯得節奏失當。但若結合《失物之書》與宮崎駿本人的經歷考慮,這部分便不能被簡單歸結爲“導入”,而是牽引整個故事精神核心的重要內容。

前文提到過,宮崎駿從小深深依戀母親卻得不到她的陪伴,還總生活在失去她的恐懼中。而且,當他的母親去世時,正埋頭工作的他甚至沒能趕上見她最後一面。關於母親的種種,是屢屢讓他落淚的一生之痛。而《失物之書》中的小戴維亦如是。那種巨大的無力、恐懼與喪失感,讓隔着虛擬與現實、時間和空間的兩位早慧少年,在精神上遙相呼應。而也許正是這種共鳴催生出了本片中陰鬱而心懷惡念的少年牧真人,與宮崎駿此前作品中充滿正能量的陽光男主形成鮮明反差。

也許,在混亂的時代中,身邊沒有可爲依傍的大人,獨自面對恐懼與悲傷時,“如何克服孤獨與喪失感”“如何從仇恨與惡意中解脫出來”“如何放下過去擁抱現在”,正是兩部作品共通的精神支柱。

母親的饋贈:《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關於宮崎駿的母親與這部影片,還有另外一點相關之處。

這部電影的標題來自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1899-1981)出版於1937年初的同名小說。該小說在日本極富人氣,曾在巖波書店爲慶祝2013年創立滿百年所進行的“讀者最喜愛的一本書”票選中高居第2名,僅次於夏目漱石的《心》。

電影觀影手冊的“作品解說”部分提到,《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一書正是宮崎駿的媽媽在他小時候親手送給他的。看過電影后,我們會發現影片和《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原作小說基本毫無關聯,劇情對本書的涉及,僅限於主人公在臥室裡偶然發現書後,如飢似渴地閱讀並淚流滿面一處。然而儘管書的“戲份”極少,但它的出現,卻是促使主人公精神狀態發生轉折的關鍵點。

此前,真人對於繼母夏子一直是表面恭敬、實則冷漠的態度。就連夏子臥病在牀時伸手觸摸他的傷口並悲傷哭泣時,他也毫不動容,只是逃也似的轉身走開。他在窗口看到夏子穿着一身白衣走向幽暗的樹林中時,也是完全不聞不問。

而緊接着,他彷彿冥冥註定般讀到了媽媽留下的這本書。書的扉頁上有母親的題字:“送給長大以後的真人。”時間落款是昭和十二年秋,即1937年,恰好是這本書剛剛出版的年份,也是日本發動戰爭的年份。

讀完書後,真人聽到婆婆們在尋找夏子時,真誠而急切地跳起來說“我也去”。在異世界的產屋重見夏子時,他也動情地喊她“夏子媽媽”,不顧危險也要帶她回去。這種精神和行爲上的突變,除了這本書的影響以外,很難找到其他解釋。

其實宮崎駿從少年時代起便非常喜歡這本書,在《有書真好啊》這部著作中,他曾兩次提及它帶給他的感動與震撼。一次是講起自己有一位“會把圖書館的書一本一本地認真讀下去”且“完全懂得書中的內容”的小學生朋友,想着如果要給那位朋友推薦優秀讀物的話,“想找個時機給他《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本書。”另一次是在提到《飛翔的教室》時,他說:“這是和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一樣的作品。雖然預感時代將走向悲慘的結局,依然寫下對少年們的希望和思考。”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劇照

那麼,這本書到底寫了什麼?它怎樣扭轉了真人的精神世界?對於這些問題,電影裡沒有直接給出交待。也許導演的用意是故意留白,引導觀衆們去自主閱讀這本書吧。而他的目的顯然達到了——電影上映後,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在日本熱度大漲,一時間供不應求。

該書的內容是一位外號叫“小哥白尼”的15歲少年在大學畢業的舅舅思想啓發與引導下探索友情、貧富、歧視、霸凌、人與社會、勇氣等課題並藉此理清了“人之所以爲人的價值”的故事。在第一章“奇妙的經歷”裡,小哥白尼和舅舅站在東京繁華街區的百貨樓頂俯視着人來人往,眼下的東京彷彿大海,他隱約覺得許多人就生存在這片海洋下。這是十四歲的“我”第一次從對於自我的關注中脫離,感受到人與人的連接,認識到人類就像茫茫大海中的水分子,並接受自己只是其中之一。而渺小個體應當懷着怎樣的精神在洪流中立足和自足,正是這部小說所探討的。

電影結局處,真人與父親、繼母和弟弟一起迴歸東京前,在臥室裡收拾行李時,特意將這本小說工工整整地裝進書包裡。我們彷彿聽到導演說,如果熒幕前的大家也像真人一樣,在衝突不斷、搖搖欲墜的時代中感到迷茫的話,那就帶着這盞精神明燈,在今後的日子裡繼續前行吧。

石頭與塔的隱喻

在《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部電影裡,石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要素。

大伯父“創造”的塔樓,最初是一塊從空中飛來的巨大隕石,而他的所有力量都來源於這塊天外飛石。真人在異世界進行探險時,石頭總是通過噼啪放電主動表達意見、干預入侵者的行動;此外,每當真人去見大伯父時,總會穿過一片流星墜落的原野,地上鋪滿墜落於地的碎石;大伯父作爲異世界的主人,每天的工作似乎就是坐在桌前計算和擺弄由白色石塊堆成的塔,而塔倒塌的那天,也將是這個異世界分崩離析的那天;影片結尾處,啓程回東京前的真人收拾行囊時,從兜裡掏出了從異世界帶回來的一小塊白石頭……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劇照

在宮崎駿作品的譜系中,石頭時常作爲飛翔與力量的源泉登場。而飛翔與力量在宮崎駿的世界裡,從來都是美麗自由與邪惡毀滅這一體兩面的矛盾存在。

對石頭的美醜二面性表現得最爲清晰的,還要數《天空之城》。女主人公希達項鍊上那顆晶瑩剔透的藍色飛行石一次次挽救她於墜落的深淵;地下礦洞中蘊含的飛行石被希達的飛行石喚醒時紛紛亮起,讓整個礦洞恍若璀璨的無邊星河。但另一方面,拉普塔正是因爲用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製造出了飛行石的結晶,得以高居天上君臨人世,也才因遠離孕育生命的豐饒大地而迎來自我毀滅的結局。

《哈爾的移動城堡》亦如是。哈爾在漫天流星劃過的原野上,被那美麗的景象所震懾,終於捕捉到一顆流星,用自己的心臟爲代價,獲得了魔法力量。哈爾的初心是對美和力量的憧憬,最終卻因無法控制那力量的暴走,差點墮落成爲惡魔。

回到《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裡的石頭也同樣代表了力量——既是創造性的力量,又是帶來災禍的力量。宅子裡的老婆婆告訴真人的父親,院裡那座西洋風格的塔樓不是人造的,而是在明治維新前突然從天而降的一塊巨大隕石:隕石撞擊地面,發出震天轟鳴,之後出現了院子裡那座塔樓。大伯父迷上了它,幾次試圖用牆壁圍住它卻導致死傷慘重。最後有一天,讀書讀到腦子不正常的他突然消失在塔裡……

這一系列設定實在非常“宮崎駿”。從夏子家客廳裡掛着的黑白照片可以看出,大伯父失蹤前曾身穿軍裝,而他的軍裝照邊有一張航船照片,表明他也許曾是日本近代海軍軍官,是日本向西方學習的“文明開化”時代的弄潮兒。

電影中,蒼鷺指引真人通往塔內的隧道石門上刻着一行字:“fecemi la divina potestate”。這句話出自但丁《神曲·地獄篇》,意思是“神聖的力量,最高的智慧、本原的愛創造了我”。看看這句詩的前後文吧:

由我進入愁苦之城,

由我進入永劫之苦,

我進入萬劫不復的人羣中。

正義推動了崇高的造物主,

神聖的力量,最高的智慧、本原的愛

創造了我。在我以前未有造物,

除了永久存在的以外,

而我也將永世長存。

進來的人們,你們必須把一切希望拋開!

這段文字是《神曲》地獄之門上的銘文,而據翻譯了《神曲》的日本意大利文學研究者原基晶所說,《神曲》中的地獄之門,就是“人類邁入近代時所通過的羅馬城門”。地獄裡有種種可怖景象,都是現實世界的映射,而主人公必須要親眼見證這樣的現實世界。

寫下《神曲》的詩人但丁,被公認爲西方近代開端的代表人物之一。恩格斯曾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爲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隧道門上雕刻的這句詩句也從側面證明,蒼鷺引領真人走入的,是亡靈的地獄世界。而這個地獄,暗含着對西方近代文明的隱喻。

所以,關於電影中的塔樓也許可以這樣理解:最初隕石的從天而降,寓指明治維新前西方文明對日本本土的猛烈衝擊。而衝擊留下的高塔,則是該文明本身的具象化。塔裡充斥着巨大的書架和硬皮書籍、紙卷軸,擺放着西洋雕塑半身像……可見,癡迷於西方文明的大伯父貪婪學習西方文明,試圖創建一個完全西化的理想世界。可是他迷失了。他構築並拼命維持其平衡的異世界,既是亡靈的世界,也含有照搬西方文化的近代國家的一層含義。當這個世界行將崩潰,大伯父希望子孫能夠繼承自己的遺志。但真人一眼看穿,大伯父用來構築文明之塔的那些白色“積木”不是生長於大地的木頭,而是帶着西方近代文明原罪的石頭——與墓穴之石一樣充滿惡意,帶着殺戮與死亡的氣息。它的存續也許會需要以人的心臟爲代價,就像流星需要哈爾的心臟一樣,就像《失物之書》中的扭曲人需要孩子的心臟一樣。說不定,即將生下新生兒的夏子之所以被囚禁在這個世界裡,就是因爲石頭們想要得到一個能夠提供心臟的孩子,纔會如此激烈地將一切闖入產屋的入侵者驅逐出去。

“學我者死!”活法要靠自己尋找

如果真人離開,大伯父的理想世界就會毀滅。而外面的現實世界裡,二戰的戰火正在熊熊燃燒。那麼真人爲什麼不留下來,而是堅定地選擇回去?原因大概就潛藏在他進入異世界前剛剛讀過的那本書,《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裡。

書中舅舅對小哥白尼說,雖然他現在還只是個只消費不生產的孩子,但“你尚未察覺你其實每天都在生產了不起的東西”,而這種“了不起的東西”,就是“高尚的行爲”。到底什麼才叫“高尚”呢?對於這一點,宮崎駿沒有直接給出答案。相反,在真人進入地下世界後見到的墓穴石門上,清清楚楚地寫着一行大字:

“學我者死”。

這是化用了齊白石老先生對從他學藝者的警告:“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宮崎駿也想通過這句話告訴大家,不要照搬他的思想,而是在他的指引下自主思考。這既是他對同行後輩的囑咐,也是他對普通大衆的警示。在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裡,舅舅多次告誡小哥白尼要從身邊的小事出發,深刻思考這個社會。而若想知道什麼纔是“高尚”,則必須要遵從內心,“千萬不要問別人,就算從他們口中聽到,也不會令你恍然大悟。重要的是自己去尋找。”

我們應該活出怎樣的人生?本以爲電影會給出導演的解答,但原來這個提問本身,就是他的終極答案了。

宮崎駿的電影總讓我們感到治癒,因爲能夠逃避到他的奇幻世界裡做一場溫暖的美夢。但其實這並非吉卜力作品本意。就像日本學者大冢英志說的那樣,宮崎駿的作品具有“返照”現實的批判性,他要求我們直面歷史和現實,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淪爲“御宅族”逃避現實的工具。政治、經濟、歷史、社會……世間種種,皆需認真對待。

當真人選擇不去繼承大伯父的世界,回到馬上將要成爲火海的現實世界時,他心中所懷抱的,應當就是這樣的信念:絕不盲從社會成規,而要用清澈的雙眼看着這個世界,創造只屬於自己的活法。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劇照

清醒的虛無主義

宮崎駿最爲敬愛的日本作家堀田善衛(1918-1998)曾在上海經歷日本的戰敗,並根據戰敗體驗寫了很多作品。他說人類是無可救藥的,總會一遍又一遍重複歷史。“人類真是讓人無可奈何的東西啊!”宮崎駿的媽媽也總這麼說。

從來不理會戰爭的大義名分、只管過自家小日子、老了以後也會精心穿着打扮的父親,在宮崎駿的理解中,是因爲在兒時遭遇關東大地震(1923年9月1日發生的7.9級強烈地震,造成了約10萬人傷亡)後看到慘不忍睹的場景後,才採取了頹廢的虛無主義的生活方式。

但宮崎駿對這樣的態度並不完全認可。他承認,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人類內心蘊含殘暴,總會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愚蠢的自毀行爲。在這個由西方近代文明主導的世界行將崩塌、人類構築起的一切隨時會因天災人禍毀滅的時代裡,似乎沒有什麼是確定的。無意義感正是腐蝕我們這一代人的劇毒。

動畫裡,真人對大伯父坦白說,他頭上的傷口是自己製造的,這就是他心中邪惡的印記。因此他拒絕觸碰大伯父辛苦找來的純潔石塊。“真人”,真正的人,身上帶着惡意的種子,即使掌握了純潔之物,也會用自己的惡將其污染,並最終構築出終將毀滅的巴別塔。

但宮崎駿終究還是一個不能不去追求理想的人。他承認虛無主義,但他說虛無主義也分兩種:一種是廉價的,爲的是給自己的怠惰找藉口;另一種則是“用純真的眼睛看世界”後、基於對社會現實的真切體察後生發的“清醒的虛無主義”。就像堀田善衛喜歡引用的《舊約聖經·傳道書》裡的那句話:

“凡你手所當做之事要盡力去做;因爲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

雖知前方只有悲劇命運,但唯有盡力生活,向死而生,纔是宮崎駿認爲唯一值得過的人生。

關於這種人生要如何展開,影片主人公的經歷給了我們很多啓示:

進入異世界後,真人開始與霧子和蒼鷺等“他者”相互協作;他不再當一個飯來張口、只知消費不知生產的少爺,而是親自跳入海中推動小船、執起尖刀解剖大魚,用勞動換取存在的資格;他與詭計多端的蒼鷺交了朋友,學會合作共贏;還在目睹繼母對自己的關心後真誠感動,奮力營救……

而他的努力也並不孤單,身邊總有人在守護着他:霧子化身爲捕魚人帶他航海遠走,少女時代的媽媽火美將他從鸚鵡的屠刀下救出,而原本家中的婆婆們也都化爲小擺件充當了他的護身符……

在《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小說裡,舅舅對小哥白尼說:“人類彼此交織形成綿密的網,……但這種聯繫遠稱不上是真正的人類關係。所以,人類一方面進步至此,一方面仍然紛爭不斷。……國家之間也一樣,出現利益衝突後,不惜動用戰爭手段。你發現的‘人類分子的關係’正如字面展現的那樣,仍然像物質分子之間的關係一樣,並沒有變成有人情味的關係。……隨着你不斷成長,我希望你能認真思考這件事,因爲這是人類發展至今仍未解決的問題之一。”

在這本書出版的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戰爭大幕拉開,法西斯主義成爲各國民衆的威脅,二戰危機像烏雲一樣籠罩在全世界上空。在那樣一個時代裡,作者大聲呼籲少年們做一個高尚的人,並與他人構建出一種“人們彼此傾盡好意併爲此而喜悅”的“有人情味”的關係。

時代的齒輪正在轉動。宮崎駿在2016年寫下的電影企劃筆記中說,不安的感覺模糊飄蕩着的時代已經終結,整個世界都在劇烈震顫,戰爭和大災害隨時可能來臨。我們正處於和小哥白尼、戴維與牧真人一樣的狂風時代中。風起時,如何自處?

在《失物之書》裡,守林人曾對因不安而每天執行無意義慣例的戴維說:“找一些能讓你感到安全的規定吧。你跟我說過你有個剛出生的弟弟,那就每天早上去看看他。看看你的爸爸,你的繼母。照料花園裡的花,還有窗臺上花盆裡的。看看有沒有人比你更脆弱,盡你所能地給予他們安慰。讓這些成爲你的例行規定,以及影響你生活的規則吧。”小說最後,戴維和繼母弟弟溫馨相守,迴歸了化作寧靜之地的童話世界;《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電影結尾處,真人也和爸爸、繼母與弟弟一起踏上了返回東京的旅途。

在虛無主義無孔不入的時代,清醒觀察思考,努力認真生活,與身邊人構築起一個“有人情味”的世界——也許這就是83歲的宮崎駿與內心的矛盾與傷痛糾葛一生後,想要告訴大家的活法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劇照

值此影片上映之際,本文試着結合宮崎駿的人生經歷與影片的兩部原作,對電影所隱含的寓意進行了解讀。除了文中所述內容以外,還有很多極爲重要的意象,比如作爲亡靈與人類轉生中間體的可愛小傢伙“哇啦哇啦”、比如捕食“哇啦哇啦”卻被火焰燒死的鵜鶘……值得在今後繼續深挖的內容還有很多。

宮崎駿之所以在這部電影中採用了較爲意識流的敘述方法,還隱藏了無數需要深挖的先行文本,大概一方面是因爲他的思維方式一如既往地天馬行空,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他有自信:世界上愛他的人那樣多,總會有人努力將一切都解釋清楚。畢竟他是宮崎駿,是第一位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是對日本社會與戰爭思考頗深的世界性作家,是直到83歲還要爲這個殘破的世界留下真誠反思與溫暖希冀的“老監督”。

他有資格說,如果愛,請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