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操作代價大 柳樹理論迴歸
國際美元近期一波下探,全球主要預測機構分析師普遍認爲「跌勢難擋」,最甚者看跌二、三成之多,大趨所趨,央行「逆風操作」(逆勢而爲)也暫告一個段落,重新回到採取「柳樹理論」(柳隨風擺),這也可說是央行前後任總裁彭淮南及楊金龍管理新臺幣匯率的終極神器。
這波起於新冠疫情,引發全球啓動史上最大寬鬆的效應,尤其美國無限量化寬鬆(QE),造成資金外溢效應,非美貨幣強漲狂升,各主要新興國家基於維護匯率穩定,有志一同進場大買美元阻升本國貨幣,我央行也不例外。回顧央行在2016年4月,全面迴歸「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新臺幣尾盤作價已告終結,但經過將近四年後,一場新冠疫情,讓央行馬上破功。
從3月以來,美國聯準會(Fed)半個月內一舉降息6碼(1.5個百分點),聯邦資金利率趨近於零,重啓無限QE大舉購債,資金開始涌向新興市場,尤其是防疫模範生的臺灣,因此整個上半年,新臺幣可說是全球最強貨幣。央行爲力挺出口及穩定匯率,只好搬出「逆風操作」,尾盤作價的老招也重出江湖,且作價幅度越來越大,從上半年1角之內,到11月更接近4角之多。
但總不能無限擴大至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1元體質」,即當日開盤後匯價,與前一個交易的收盤價相比,差距高達1元之巨。畢竟情況不同,前次是金融市場風暴,這次是非經濟因素的疫情,還是要「有個限度」,否則如果真的如國際分析師預測,美元再跌個二成,逆風操作恐陷入失控情境。
因此,央行這次當機立斷,將「逆風操作」調整回到「柳樹理論」,或許是相對正確的決策,從最新公佈的11月外匯存底餘額來看,一個月大增121億美元,換算約新臺幣近3.500億元,就知道「逆風操作」的代價,可說是不能承受之重。尤其2021年的繳庫盈餘預算,當場已少掉新臺幣151億元,再逆風下去,恐怕2022年繳庫會更少。
誠如央行外匯局局長顏輝煌所言,匯率預測很不容易,楊金龍12月2日在立法院財委會答詢也說,明年美元有人看漲、有人看跌,均顯示匯率風險相當高。央行自然必須隨時關注國際金融動向及美元匯率走勢,適時做出最佳決策,否則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的「動態穩定」就無法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