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南韓當比較 馬總統:我們已經落後他國許多

政治中心/臺北報導

總統馬英九25日表示,目前臺灣面對四項契機及五項挑戰,由於亞洲經濟區域整合已成爲趨勢,「我們已經落後他國許多」,以韓國爲例,已有8個FTA生效、7個正在談判、8個正在規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須急起直追。

總統今天出席聯合報系關鍵兩年—爲臺灣經濟開路高峰會」,在致詞時表示,過去四年,政府調降遺贈稅、營所稅及綜所稅等,促成國外資金迴流及投資成長,具體經濟改革成效包括:在經濟成長方面,四年來臺灣平均經濟成長率爲3.4%,在亞洲四小龍中居次;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突破2萬美元;今年四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僅1.4%,爲亞洲四小龍最低;此外,截至今年5月止,儘管國內失業率爲4.12%,但四年來失業者僅增加4萬7千人,政府卻創造40萬5千個工作機會。在提升競爭力方面,總統提到,依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全球競爭力評比統計結果,過去三年臺灣皆維持在全球第八名、亞洲第三名內;在兩岸關係方面,兩岸由對立衝突轉變成以制度化協商解決問題,大幅降低緊張情勢;在對外關係方面,我國不僅與23個邦交邦誼穩固,更與無邦交國家恢復高層互信,使得我國除能有尊嚴地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與加入「政府採購協定」(GPA),併成功建構臺北松山、上海虹橋、東京羽田與首爾金浦的東北亞黃金航圈,而我國民也獲得127個國家及地區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

總統認爲,經過四年的銳意改革,臺灣已累積國際競爭力,展現足以與其他國家一較長短的實力,例如根據2011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出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我國已由「效率驅動往創新驅動轉型」階段,晉升爲「創新驅動」階段;此外,日前「世界銀行」(WB)所發表的「知識經濟指數」(KEI)報告,我國名列全球第13名、亞洲第1名,顯示現在正是國家脫胎換骨的關鍵時刻。總統說,目前臺灣面對四項契機及五項挑戰,在契機部分,首先是全球經貿重心東移,亞太新興市場成爲全球經貿焦點,而臺灣位處東亞地理中心,擁有先天優勢;其次是新商機涌現,包括全球溫室效應帶來綠色商機,全球醫療科技帶來銀色商機,以及全球資訊科技帶來數位商機,臺灣在上述領域均具備競爭實力;再次是兩岸的和平紅利,由於我們不再需要與中國大陸進行割頸式的消耗,透過掌握文化及歷史等利基,我們可結合跨國企業進入大陸市場;最後是友善國際社會,因兩岸關係改善後,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願意與我深化經貿關係。至於臺灣須克服的挑戰,總統提到,第一是經濟邊緣化,亞洲是區域經濟整合最快速的地區,至今已簽定將近60個「自由貿易協定」(FTA),而臺灣除了「兩岸經濟協議」(ECFA)外,僅與5個非主要貿易國的中美洲國家簽署了4個FTA,且貿易額佔整體不到1%。總統說,簽署ECFA後,我們纔有機會與日本簽署投資保障協議,目前也與新加坡及紐西蘭展開經濟合作協定的商談;而他兩年多來也親自督導ECFA後續談判工作,幾乎每個月都會了解進度,設法解決所遭遇的困難。

總統強調,亞洲經濟區域整合已成爲趨勢,我們已經落後他國許多,以韓國爲例,已有8個FTA生效、7個正在談判、8個正在規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須急起直追,可先從與星紐兩國的經濟合作協定做爲基礎,藉由他們身爲「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的一員,來調整我們的體質。總統指出,我與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大陸簽訂ECFA,與第二大貿易伙伴日本簽署投資保障協定,然我與第三大貿易伙伴美國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卻因美牛問題而未能恢復協商,如果無法解決,將會影響未來八年內加入TPP的目標。總統進一步指出臺灣的第二項挑戰,即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因爲臺灣經濟高度仰賴出口,且集中在少數產品,產業發展亦偏賴製造業並集中於資訊通訊(ICT)產業,若不加速結構調整,發展動能勢必受限,因此政府積極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十大重點服務業」。第三項挑戰是人力供需失衡,加強培育、留住及延攬人才非常重要,因爲他們是支援經濟發展的動力,故政府推動加強人才培育與縮短學訓考用落差等計劃,以提升勞動生產力。第四項挑戰是成長果實爲全民分享,國內失業率逐步下降,但薪資水準提高有限,因此政府推動租稅改革,期讓弱勢得到更多照顧、分享經濟成長果實。最後的挑戰則是永續發展,儘管政府推動節能減碳的成效頗佳,但國際社會標準日趨嚴苛,我國要達成2020年減碳目標系一項高難度挑戰;然而,如何將此一危機變成轉機,帶動國內綠色產業商機,亦是政府的重要課題。談到政府的能源政策,總統強調,「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低碳綠能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以及「千座海陸風力機、陽光屋頂百萬戶」是政府未來積極推動的政策。對於四年前臺電公司推動的省電計劃,至今已省下約151億度電,等同臺北市兩年家戶的用電量,總統也表達肯定,並期盼全民與政府一起努力推動節能減碳。總統指出,政府已針對上述挑戰提出因應對策,第一要從「效率導向」邁向「開放創新」的成長驅動模式,透過《產業創新條例》,讓企業快速且大量朝此一方面發展,以增加產業獲利率及勞工薪資水準;其次要從「國民生產毛額」(GDP)邁向「國民幸福總量」(GrossNationalHappiness,GNH)的政策關照模式,評量指標包括環境品質、生活素質及社會公義等人本關照。第三要從「硬實力」擴及「軟實力」與「巧實力」的國力擴展模式,着重樂活生活、典章制度及互助關懷等,以創造具有競爭力及吸引力的環境。第四要從「自力發展」到「策略聯盟」的經貿拓展模式,採取「一手拉技術,一手拉市場」方式,結合國外資源、自身優勢及區域結盟等,開發新商機。總統認爲,「黃金十年」計劃中的「創新、開放、調結構」是國家未來必走的路,因此,在「創新」方面,要努力將創意設計變成有價值的商品;在「開放」方面,長期而言,開放對臺灣經濟一定是有利的,因此我們要拋開保護主義心態,排除貿易投資障礙,打造自由化的經濟環境,而政府也會有相對應的輔導辦法,包括加強產業體質、提高調適能力或給予補助等。在「調結構」方面,透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及建立公平正義社會。總統強調,我們正面臨關鍵的兩年,因兩年後就會有選舉,恐使政府決策有所顧慮,所以必須儘快完成改革,早日達成脫胎換骨目標,以與國際立於同一競爭平臺,躋身國際貿易及科技大國,如果繼續在某些部門虛耗下去,損害將爲全民所承擔,而非個人或單一政黨。

包括前副總統蕭萬長、「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尹啓銘、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朱敬一、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勝正、「臺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及現任副董事長高孔廉等人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