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堂觀察:美國製造業繁榮的前提
加拿大安大略省筆譯口譯協會(atio)認證翻譯、加拿大認證esl老師、留學申請顧問。
承接駕照、結婚證、房產證、出生證、戶口本、身份證、疫苗證、診斷書、體檢報告、護照、出入境記錄、銀行流水、資產證明、完稅證明、徵信證明、聘用信、推薦信、在職證明、營業執照、無犯罪記錄、退休證等翻譯。支持簡體、繁體。速度快、信達雅、收費合理。不滿意原銀退還。
加拿大英文教練(原溫哥華英文教練),致力於地道英文表達
象黨正在開大會,一個重要的政綱就是讓漂亮國更加漂亮,讓製造業重新繁榮。那麼,怎樣“讓” 製造業重新繁榮?這就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計劃了。我最近在《國家評論》看了一篇文章,恰好提及這個話題,我們就來看一看,口號落實到行動上容不容易。
文章開篇,一說起美國製造業的現實生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府的各項規則(The only information you have is govern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人們不禁要問,什麼樣的企業能夠在這美國成功。
先說稅法,美國目前的稅法是不鼓勵投資實體的,而且折舊時間長達39年。(in the tax code is that is discourages investment in physical capital…the depreciation drags the deduction out over 39 years.)
除了稅收政策以外,美國目前聯邦到地方的環保政策也不利於製造業,大型項目的環評過程長達數年,幾乎任何實體項目都會遇到代價高昂的來自環保積極組織的訴訟。(Major projects require environmental-impact statements that can take years to complete. Any project can be subject to costly lawsuits from activist groups that seek to block it.)
此外,投資建廠還需要漫長的政府用地審查,有沒有強大的政治資源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一個好項目的點子。(The strength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 can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t the soundness of the investment idea.)
接下去的挑戰來自工會,那是效率殺手(U.S. labor unions are productivity-killers),目前的美國勞資關係讓勞方長期站在資方的對立面(in perpetual opposition to employers)。在美國搞實業的投資人需要了解到,美國現在的海港、空港全是美國政府控制的,而這些命脈行業都有工會,即公營部門的工會,他們比私營工會還要難搞,動輒停工罷工,你的產品完全可能生產出來但不能及時賣出去,你亟需的進口材料完全可能到了港口就是運不到你的倉庫。
美國各級機構疊牀架屋(超過一百個),政出各門,由此每年帶來萬億計的經濟成本。(They combine to impose trillions of dollars in costs on the economy each year.)
敘述到這裡,作者開始回答前面的問題:到底什麼樣的企業更容易在美國成功?那就是,投資於人力資本的(on human capital),賣服務的而不是賣產品的,因爲這些企業不需要環評,不需要跟工會打交道,不需要爲了物暢其流而跟口岸打交道,也沒有一大堆在屁股後面盯着你的監管機構。
這個結論從標普500指數這些年的回報率也看得出,目前,技術類股票佔標普500的30%,是全行業比重最大的。2023年標普500的投資回報率是25%,而技術類股票的回報率是56%,工業行業的回報率僅16%。
這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製造業需要面對一大堆婆婆,如FDA, EPA, OSHA,還要跟工會集體協商談判,還要隨時與環保組織對簿公堂。美國製造業的政策現狀是:勞工法是1930年代的,環保法是1970年代的,關稅政策年年在變。而像Amazon和Netflix 這些企業,它們今天的商業模式跟它們起家的時候完全不同,Netflix以前是出租錄像帶和DVD的,而它們在轉型的過程中,根本就沒有遇到任何來自法律和政策上的限制,因爲政策制定者根本預料不到它們的創新模式。(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creates ideas and products that no regulator could have foreseen.)
對於這樣的製造業現狀,拜登政府不是爲製造業鬆綁,反而是加大了緊箍力度,從他上任至今,拜登增加了高達1.6萬億的管制成本(has imposed final rule costing $1.6 trillion),奧巴馬時代增加了3000億,特朗普時代增加的是1600億,兩廂一比就看得出誰在對製造業念緊箍咒了。
解決之道,作者提出“取消舊的比增加新的更重要”(Repeal of old laws is needed more than passage of new ones),同時,作者也提到,高科技企業的成功不在於政策支持,而在於沒有政策。(The tech sector is winning not because of government policy but rather in the absence of it.)
回到象黨山呼海嘯的MAGA,大家覺得美國的製造業能衝破這樣的生態圈嗎?如果衝不破,你怎麼說服那些已經遷走的製造業回來?
Tony個人微信號:525474947(如果你希望參加Tony的課程,那就加我詳細瞭解,如果你沒有這個需求,僅僅是出於對於英文的愛好,那關注我公衆號的文章就行了。我個人不喜歡閒聊,加了好友,彼此又沒有話說,那還不如不加,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