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民進黨無法擺脫中國魔障
民進黨的路線之爭,一直脫離不了「中國」這個圖騰。1990年代在許信良提出「大膽西進」以後,就遭到以新潮流系爲主體的反中派強力反彈,後來在1998年2月民進黨舉行了一次「中國政策辯論會」,把「大膽西進」修正爲「強本西進」的政策。「強本西進」最重要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如果要與大陸談判,必須全面的談,而不只談判三通等枝節的議題。第二是不接受大陸所提出的「一箇中國原則」,也就是主權不能當成兩岸談判的目標,這就有「政經分離」的意涵。
政經分離有盲點
由於有「強本西進」這個妥協的產物,纔會有1999年民進黨通過的「臺灣前途決議文」,認定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現在的國名叫做「中華民國」。爾後更有陳水扁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出現「新中間路線」的政見。這也是配合90年代國際間比較盛行的「第三條路線」的思維,希望臺灣能夠跳脫統獨之爭,回到一個比較理性的範疇去看待中國大陸。
但是陳水扁執政以後,不肯接受「九二共識」,在2002年8月3日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的主張之後,臺灣與大陸往來的機會完全消失,造成兩岸經濟的優勢逐漸向大陸傾斜,臺灣失去與大陸共同崛起的機會。
如今,民進黨內部的爭論,仍然沒有擺脫「中國」這個魔障,只是被切割成「反中」、「和中」與「親中」的三條路線在爭辯。以謝長廷爲主的「親中路線」跟許信良的「大膽西進」仍有不同,謝長廷是希望以新的思維「憲法各表」向大陸前進,跟許信良當初考沒有慮臺灣主權的西進有些差距。
「和中路線」則以蔡英文爲主,她要民進黨員以「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崛起中的中國,但強調臺灣與中國的主權是不一樣的。而游錫堃最近也發話支持民進黨應多跟中國交往,但他對「憲法一中」持保留的態度。
目前唯一抱持完全「反中路線」者,則以獨派爲主,除了先前林濁水批評謝長廷登陸是「用一中換來見一面與一餐」。最近陳師孟更強力的抨擊謝長廷是以出席調酒大賽名義訪陸,不僅沒有「不卑不亢」,「反而是像奴才,很丟臉!」
路線之爭情緒化
這三條路線之爭,「親中」與「和中」路線的折衷點其實有點回到「強本西進」的理念,也就是一方面仍然強調臺灣的主權,一方面又顧及到臺灣經濟已經不能離開中國的大量輸血,跟現在馬英九的作法差距不大。馬英九對大陸的路線是大舉開放兩岸的經貿往來,但卻又不贊同跟大陸談判政治議題,也是具有「政經分離」的意涵。所不同的是馬英九是完全接受「九二共識」的架構。
現在唯有獨派的理念是完全反對跟中國往來,他們還是希望以身分政治來建構臺灣的主權,讓臺灣人都能夠認同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身分。過去他們找不到可以使力的政治議題,只能從「救扁」議題去發揮,如今謝長廷到大陸訪問,使得他們有了批判的着力點,這也是陳師孟會「重話」抨擊謝長廷的主因。
反而只有「和中派」既不敢拒絕與大陸往來,也不敢放棄臺灣的主權,這與「強本西進」的主張有些相同。只是「強本西進」已經是1998年的產物,是否有些過時,可想而知。
所以,蘇貞昌不主張再開一次中國政策的辯論會,也一直拖延「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成立,顯然只會讓民進黨內的路線之爭越來越情緒化,是否會演變成分裂狀態不可知。但蘇貞昌目前把目標放在批評馬英九的經濟政策,並期望在2014年能夠贏得七合一的地方選舉。只是現在的地方選舉是否可以不談兩岸關係,看來也只有等選舉結果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