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陸出口連三黑 李迅雷:不應低估中國的出口韌性

中國大陸出口數字連三黑,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不應低估中國的出口韌性。(示意圖/Shutterstock)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佈的最新數據,7月份中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下降14.5%,同時也是3個月以來呈現連續下跌走勢,引發各界關注和議論。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稱,實際上,今年前7個月(以美元計價)出口下降5%,符合年初預期,7月份出口之所以下降幅度擴大,主要是去年7月份高增長18%的這一基數效應。

李迅雷認爲,今年的外需回落是出口回落的主要原因,如越南前7個月的出口同比下降10.6%。但中國出口的韌性依舊,出口佔全球份額沒有顯著下降。他呼籲,中國出口要保持競爭力,需要在製造業轉型升級上下功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文章稱,2006年時,中國外貿依存度接近70%,尤其是加工貿易帶來的出口佔到中國出口的一半以上。當時很多學者都擔心,一旦全球經濟衰退或外資撤離,中國的出口將大幅下降。2010年,中國出口的全球份額提高到了10%。從戰後歷史看,出口佔全球份額超過10%的只有過3個國家:美國、德國和日本。美國出口的全球佔比最高時曾經超過20%,這主要是在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該數據在2000年以後就回落到10%以下;日本和德國在達到10%-12%後便回落了。然而,中國出口佔全球的份額並沒有如一些人預期的那樣迅速回落,即便在2018年遭遇中美貿易摩擦衝擊時也沒有回落。2021年,中國出口的全球份額更是升至15%的歷史新高。

文章稱,中國出口的興起,並不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纔開始的。從古代至近代,中國絲綢的出口規模一直非常大,此外,瓷器、茶葉等的出口量也非常大。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00年以後,中國出口之所以能夠在全球獨佔鰲頭,既有政府持續鼓勵出口的產業政策,也得益於民企和外企的規模、企業的機制優勢等,民企外企的出口佔外貿總額的84%左右。例如,今年前7個月,中國民營企業進出口12.46萬億元,增長6.7%,佔我外貿總值的52.9%,同比提升3.1個百分點。而同期中國整體進出口增長只有0.4%。

文章稱,中國出口之所以能保持韌性,與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密不可分。目前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份額已經達到近30%,中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只有17.5%,且今後這一人口占比還會下降,即如果不爲全球人口提供服務,中國製造業很可能面臨產能過剩,並導致與出口相關工作的勞動力面臨失業壓力。中國商務部估算,出口作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帶動就業1.8億人。2021年,貨物與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9%。

文章稱,此外,製造業的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使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不斷提升,如上半年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增長61.6%,體現了中國出口產品追隨新經濟的發展趨勢。同時,加工貿易的佔比不斷下降,20年前,加工貿易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54%左右,到今年前7個月,已經降至22%。這是中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直觀表現,也是必然結果。

文章稱,中國出口之所以保持長期韌性,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吃苦耐勞精神。如對財富的追求願望、吃苦耐勞的精神、較高的勞動技能和知識水平等,都支持着中國發展製造業和出口。

文章稱,總體看,今年中國外貿出口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前7個月對美出口下降13%,這與美方刻意減少對中國的進口、壓制中國的科技產業發展、削弱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等不無關係。

文章稱,外貿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提高出口規模不僅對穩增長有貢獻,對穩就業也很重要。因此,中國必須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維持良好的經貿合作關係,加快建設貿易強國。

文章稱,同時,中國出口要保持競爭力,需要在製造業轉型升級上下功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過去10年看,機電設備等出口始終佔大頭,出口額佔總出口額的40%以上。如今年1-6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53.4萬輛,同比增長1.6倍。而汽車整車出口234.1萬輛,同比增長76.9%,超過日本,成爲全球出口第一的國家。

文章稱,今後,中國應該繼續發揮民營經濟在外貿出口領域的體制和機制優勢,推動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繼續提高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