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張軍:中國經濟的韌性來自底層活力
復旦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軍認爲,中國經濟的韌性來自底層活力。(圖:Shutterstock)
對中國持批評態度的悲觀學者認爲,中國迄今爲止並沒有發展起本土的科技公司,對西方技術的依賴纔是中國成功的關鍵。而樂觀派則把中國科技公司的國際崛起看成其技術學習能力快速積累的結果——作爲後來者,中國是學習的高手。張軍在微信公衆號「大都市雜誌」撰文稱,中國經濟的韌性來自底層活力,學習能力的快速積累成爲中國經濟成功的秘笈。
文章稱,過去這些年,製造業領域的外商撤離中國的腳步雖從未停止,但事實上這並非因爲他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而是因爲他們未能成功面對來自本土企業的競爭,實現本土化。那些紮根中國市場的國際公司即便信心滿滿,也無法迴避需要跟中國本土公司開展競爭的殘酷現實。在中國市場,技術的優勢是短暫的。即使國際公司的技術略勝一籌,但在服務中國市場方面,中國的公司顯然享有明顯的優勢,不高高在上,與市場需求更近,官僚層次更少,決策更加靈活。更重要的是,它們進步更快。
文章點出關鍵因素:它們都在中國經濟的底層,並在殘酷競爭中自下而上成長起來。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積累起來的學習能力和龐大的市場規模的結合確實塑造了中國底層的創業動力。實際上中國擁有大量不爲公衆所知的成功的中小公司。那些被稱爲獨角獸和隱形冠軍的中小公司不僅在數量上驚人,更是在科技應用領域不斷創新。規模超大並無限變換的應用場景是這些底層創業者面臨的極大誘惑。
文章稱,立足中國發達而高效的供應鏈,也催生了大量以海外客戶爲目標的創業公司。具有諷刺意味的,在中國,人們很少注意到,中國有很多隱形冠軍或獨角獸的公司在服務海外市場。
事實上,這些公司在歐美市場擁有遠遠勝過中國的影響力。那些意識到可以充分憑藉中國高效的倉儲、分銷和物流系統以及在產品設計和生產加工領域的超強能力來服務海外市場的創業者,將會發現其可挖掘的國際競爭力的潛力巨大。而這正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文章舉例,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一家名爲SHEIN的公司,近年來突然在中國的媒體受到廣泛關注。
確實,這些年來,這家註冊在江蘇省會城市南京的專注於快時尚的跨境B2C電商公司並不爲當地人知曉。得益於去年來自一家諮詢公司發佈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1》披露,SHEIN才進入公衆視野。
依據該報告,中國目前擁有251家獨角獸企業,其中南京企業11家,而其中1家商號取名爲SHEIN的公司首次入榜Top10,成爲了超級獨角獸,迅速迎來投資者的青睞。
10年前,SHEIN不過是一家經營服裝的跨境電商。像大部分中國跨境電商一樣,除了官網外,以亞馬遜和eBay爲主戰場。但從2014年起,公司創建自主品牌SHEIN,並推出網站和App,在美國、歐洲、中東、印度等市場推出網站,甚至進軍Zara的老家西班牙,覆蓋了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文章稱,擁有自己的柔性供應鏈是SHEIN最核心的競爭力來源。目前SHEIN的供應鏈聚集於中國的廣東。這裡無疑是中國最發達的製造中心,也擁有最完備而高效的供應鏈,包括物流和倉儲。實際上SHEIN也在一些重點市場的國家開始建有倉儲。
根據一些數據判斷,SHEIN的新品從設計到成品只需2周時間,並且能在1周內運往主要市場,1年能開發超過1萬件商品。這比Zara等傳統快時尚產品的週期縮短太多了,因爲後者通常在歐洲完成設計,再到東南亞和中國製造,而且在統一向世界市場發貨之前還要送回歐洲總部倉儲。最近的多個公開引用的數據顯示,在SHEIN的第一大市場美國,Google上搜索它的用戶已經是Zara的三倍以上。SHEIN已經成爲排名第二的最受美國年輕人喜愛的電商網站,僅次於亞馬遜。
其實SHEIN不過是中國底層無數快時尚跨境電商平臺的一個。事實是,除了風靡全球的社交應用APP如TikTok之外,過去10年,從中國底層崛起的出海互聯網公司可謂不計其數,更重要的是,它們在歐美和南亞市場的影響力日趨上升,在一些國家如印度甚至已經到了不能被忽視的地步。
文章稱,2022年8月24日,《解放日報》在頭版報導了一則新聞,更能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底層活力。報導說,2022年整個7月,浦東機場上海快件口岸的跨境電商出口快遞包裹申報量高達1100萬票,日均超過了35萬個出口的快遞包裹。其中發往美國的商品佔了總量的40%,這些商品來自大陸全國各地,其中江浙兩地就佔了總量的40%。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巨量的包裹出口對應的是亞馬遜、Ebay、速賣通、Wish和SHEIN等國內跨境電商平臺的訂單,而負責包裹跨境物流的則是國內外已經崛起的菜鳥國際、遞四方、義達、捷利貨運等供應鏈的企業,這些企業有着驚人的處理和輸出能力,僅捷利貨運每月在浦東機場的發貨量就超過1500噸,若用全貨機運輸,需要至少18架。中國本土的物流企業在履約時效和包郵價格上均具有超強的國際競爭力,遠非國際物流巨頭如FedEx和UPS所能企及。
文章稱,中國電商的崛起也並非偶然。最初,作爲2003年爆發的SARS病毒的一個強勁的迴應,中國的電商部門在政策上得到了鼓勵。5年之後,因受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國決定藉此機會加大加強對國內經濟內部聯繫的鼓勵和投入,集中提升中國在互聯網、移動支付、通訊、交通運輸、物流、倉儲以及供應鏈等基礎設施的能力,形成今天極度發達的國家範圍內重要的基礎性平臺,這是中國底層創業和創新熱流從未間斷的源頭。
文章稱,底層的創業活力熱流當然也離不開中國地方政府的政策創新。自1978年鄧小平開啓「改革開放」議程以來,中國政府通常會努力在地方官員問責制與地方政策創新之間取得動態平衡,從而使兩者的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長期以來,地方政府一直是中國政策創新的主要來源。雖然中央政府制定了主要的政策藍圖,但地方政府則受到鼓勵和激勵進行政策的創新、試驗和調整。
由於多數情況下地方政府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和優化上級的政策,政策衝擊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這會抵消一刀切政策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並通過提供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和建立良好的商業基礎設施,緩解民間創業者對制度環境不夠完善或不可靠的擔憂,從而有助於刺激經濟底層的活力。因此,地方層面的政策創新在推動中國「經濟奇蹟」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張軍是復旦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