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崔洪建:中歐關係不僅要穩定 更要前進

名家觀點》崔洪建:中歐關係不僅要穩定,更要前進。(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7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2022年下半年至今,是中歐關係全面修復企穩的重要時刻。中國與歐盟、法國和德國等主要夥伴之間的對話交流機制已全面恢復正常,雙方的經貿合作、人員往來也重現熱絡景象。根據此前雙方領導人達成的共識,要在今年內實現穩定中歐關係、全面重啓交流的目標正在實現。但穩定關係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裹足不前,中歐關係還需要放眼全域、着眼未來、穩中求進。中歐之間的高層互動已恢復常態,成爲推動雙邊關係前進的最大動力。

崔洪建稱,從習近平和德國總理蕭茲近日舉行的視訊會晤中傳遞出來的訊息是,不僅要繼續把穩中德關係的舵,還要爲雙方在合作的航向上不斷前進提供動力,中歐關係要穩下來但絕不能停下來。在保護主義興起和地緣衝突多發的衝擊下,中歐關係面臨的仍是船到中游浪更急的複雜嚴峻形勢,雙方都沒有理由懈怠,應當沿着已經開闢出來的航道砥礪前行。

崔洪建表示,中德中歐關係要繼續向前走的重要前提是不能自我設限,尤其是不能讓務實合作的方向被泛政治化和安全化的迷霧吞沒。由於內外政治環境、經濟需求和戰略訴求的變化,對領域廣泛的對中合作設限畫界,成爲一些歐盟機構和歐洲國家討論並調整對華政策的一種傾向。強調製度差異並上升爲政治對立、誇大安全風險並落實爲各種戰略,正在對中歐關係造成實質性的負面影響。一些歐洲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或加大投入時也不得不更多考慮這些非經濟因素,並重新進行風險評估和成本計算;中歐貿易也在歐方採取更多保護主義的「再平衡」措施後出現動力下降的問題。根據德國聯邦統計署公佈的最新數據,德國9月出口意外大幅下滑,較8月下降2.4%,跌至1265 億歐元。與去年同月相比,下降爲7.5%。其中,對中出口同比下降了7.3%,爲77億美元。

崔洪建強調,一旦中德中歐關係解決了航向問題,就能最大程度地實現優勢互補和強強聯合,就能持續修復並增強中歐關係的韌性並不斷挖掘出潛力。崔洪建指出,只要中德中歐關係能不斷向前走,雙方就不僅能維護好共同利益並實現增值,還能提升合作品質並釋放出更大能量,爲變亂交織的世界提供更多解決方案和向上的動能。

崔洪建表示,儘管在具體定義、現實關切和前景預判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中歐都將世界政治的多極化作爲日漸清晰的現實場景,這可以成爲雙方建立戰略互信、共同管控危機以維護真正多邊主義的合作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