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崔洪建:歐洲安全出現深層斷裂 更分裂、對抗的歐洲出現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歐洲安全出現深層斷裂。(澎湃新聞)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3日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無論眼前的俄烏衝突如何收場,俄烏矛盾能得到真正解決的希望都將愈發渺茫。發生在歐洲中心地帶的地緣政治對抗正由點及面、由表及裡地產生溢出效應,一個更加分裂和對抗的歐洲正在出現。

崔洪建稱,東西歐之間的地緣政治斷層非但沒有彌合,反而沿着波蘭/烏克蘭邊界或第聶伯河一線在延伸和深化。或許俄羅斯的目標是想抹平地緣政治分界,改變不合理不公正的歐洲安全秩序,但採取的方式超出了歐洲多數國家的預期和承受能力,歐洲地緣政治的進一步分裂難以避免,界線也更加清晰。也許未必是冷戰時期「鐵幕」降臨的情形,畢竟俄歐之間還保留着藕斷絲連的能源交易,莫斯科與巴黎之間的熱線也還保留着緩和關係的一線希望,但現狀和趨勢似乎離俄羅斯的目標越來越遠。

崔洪建表示,儘管冷戰結束後歐洲從未獲得過貫通歐亞大陸、包容俄羅斯的共同安全,地緣政治分離時隱時現,但通過經貿合作、能源供應和社會交流,歐俄之間維繫着剪不斷,理還亂的共存關係。即便在經歷了2008年的俄格戰爭和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後,雙方的相互認知一再惡化,互信也一再降低,但能源依賴不減反增,「對俄緩和」也依然有政策空間,俄歐尚能維持一種靠危機管控維繫着的冷和平狀態。如今雙方逐漸積累的敵意在美國拜登政府加強北約存在和烏克蘭尋求安全保護的雙重刺激下逼近臨界點,並終於以俄烏衝突的方式被引爆。歐洲安全脆弱的冷和平狀態正朝向新冷戰的方向加速轉型。

崔洪建認爲,北約將被賦予「保衛歐洲」的更明確使命,可以暫時擺脫被質疑被拋棄的窘境,成爲俄烏衝突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引爆烏克蘭這一熱點後,北約可以充分利用衝突帶來的種種藉口,實質性地提升在俄羅斯周邊的前沿存在。芬蘭、瑞典等國的北約身分問題,也瞬間從「飯後談資」成爲緊迫的政策選項。北約在向東擴張被擋在烏克蘭之後,如果能夠實現向北擴張,將在更大範圍內完成對俄羅斯的C型包圍圈。這也意味着雙方更直接和更高強度的對抗。

崔洪建強調,更值得關注的是歐盟的「戰略自主」建設被引向反俄和軍事化的方向。在近年來有關戰略自主的討論和實踐中,安全威脅難辨識、戰略目標不清晰成爲歐盟敏於言、拙於行的主要根源。俄烏衝突給歐盟提供了統一內部立場、聚焦安全威脅的機遇,讓歐盟加強硬實力建設、打造「地緣政治實體」的志向有了巨大的現實需求,儘管它的最初設想並非以俄羅斯爲唯一假想敵。

崔洪建指出,德國的政策轉變,是推動歐盟戰略自主鎖定俄羅斯目標的最大動力。德國繼2009年在債務危機中開始施加經濟影響力、2014年在克里米亞問題上開始發揮外交影響力後,在俄烏衝突中完成了在安全領域的突破,這是其自二戰結束以來漫長的「國家正常化」轉型進程的封頂之作。儘管德國仍將通過與法國合作、以「歐盟方式」來實現其安全抱負,仍將極力避免外界將現實與歷史做過多的聯繫,但以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水準,無疑將給走上地緣政治對抗的俄歐關係帶來更多的聯想。

崔洪建稱,歐洲的地緣分裂和對抗趨勢,加速了國際關係從以地緣經濟合作爲主題的全球化時代,向以地緣政治角逐爲主題的後全球化時代轉型。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對俄羅斯採用了除直接軍事手段外的全方位工具,無論是金融打擊、能源轉向還是出口管制,都在延伸並深化地緣政治對抗的同時,割裂和破壞地緣經濟基礎,這一後果將與疫情造成的供應鏈安全問題相互作用,讓全球經濟的區域化和集團化成爲一個愈發清晰可見的未來。

崔洪建表示,令人扼腕的是,歐洲正在發生的地緣政治變化並非歐洲所願,也距離歐洲在兩次世界大戰後要促進繁榮並增進和平的教訓及初衷相去甚遠。在歐俄關係逐漸量變的過程中,歐洲沒能見微知着、防微杜漸,放下身段用上心思去認真對待各方的安全關切。在危機發軔之初,歐洲也沒能作爲一個整體發揮主體作用,而是在美國的私利驅動和戰略捆綁下一步步走向與自身利益相悖的方向,眼睜睜地看着危機在其核心地帶被醞釀、催化和引爆。

崔洪建強調,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賴恩曾經用「回到未來」描述歐洲應對國際變局的可行路徑,即要借用一些原有的歷史經驗和手段來維持住朝向未來的方向。如果歐洲從此走上一條重畫勢力範圍、重回恐怖均衡的老路,「回到過去而失去未來」並非危言聳聽。如果還能夠「回到未來」,那麼歐洲真正需要的一定是建立在共同市場基礎上持續的和平努力,是能夠包容並且平衡俄羅斯和烏克蘭關切的安全秩序,是能夠自主設計、施工並且維護的安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