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多元化 嘉義米麪包受好評

地方中心嘉義報導

嘉義縣稻米產量全國第三,縣府積極推廣米食多元化利用,由臺南農業改良場技術協助,以嘉義米成功製作「米麪包」;縣長花冠希望結合「食育」,未來學校午餐也能供應米麪包,讓學童知道食材的由來,強化在地認同。

嘉義縣長張花冠上月參加日本東京食品展,特地買回一臺米麪包機,經試作多次後,已可輕鬆作出各種口味米麪包,17日在縣長公館舉行記者會發表,邀請立委陳明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縣府農業處長林良懋教育處長王建龍等人蔘加。

現場展示臺南區農改場各式米麪包,及蛋糕蛋卷紫米布蕾、QQ球等米制品,現場人員試吃後大多覺得米麪包口感更勝麪粉制面包,且不同品種的米呈現不同風味,如香米麪包有特殊香味,紫米麪包略帶紫色,再加入嘉義在地的龍眼乾、紅蘿蔔等,成品一樣Q彈鬆軟,香氣四溢。

張花冠表示,隨着民衆飲食習慣的西化及飲食多元化,臺灣米的總消費量逐年退減,但是鼓勵國人吃米,應發揮在地食特性,研發加工更多好吃的東西,而不是僅以「每個人多吃一口飯」輕鬆帶過。

張花冠指出,臺灣米品質不輸日本米,日本政府很有前瞻性,多年前開發米制品代替麪粉,利用在地食材可減少碳足跡觀念值得學習,目前臺南區農改場已研發成功米麪包,技術上用臺灣在地米穀粉取代進口麪粉製作麪包,替代率已可達80%,雖然熱量相同,但更加營養健康。

張花冠主張在學校午餐推動用在地食材,搭配「飲食教育」,讓學童瞭解食品自農場生產到消費地的各種過程,進而懷抱感恩的心,品嚐、珍惜每樣食材。教育處長王建龍表示,位於中埔鄉社口國小的學校午餐麪食供應中心,過去以麪粉製品爲主,配合縣府積極推廣多元米食,麪食中心將協調農改場技術轉移,供應學生不同口味麪包,也有助學生營養均衡。

臺南區農改場研發烘焙專用米穀粉,製作的米麪包口感與一般麪包無異。場長王仕賢說,米穀粉依烘焙方式有不同的比例,目前已技轉給雲林縣農會臺東池上農會,並供應市場,該場將持續開發不同產品,鼓勵消費者多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