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核政策聲明執行表裡不一 存“口惠而實不至”三重悖論

美國政策:“口惠而實不至”的三重悖論

■李 喆

新一屆美國政府執政以來,通過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宣佈有條件重返伊核協議等舉措,展現出了一些核政策調整傾向。不過,綜合觀察其背後的真實戰略意圖,不難發現,當前美國政府的核政策聲明與執行層面表裡不一,存在着“口惠而實不至”的三重悖論。

核武器地位的“降”與“升”

前任政府強調核武器在維護國家安全中扮演關鍵角色略有不同,本屆美國政府在3月初頒佈的《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中,表示希望降低核武器的地位與作用。然而,這與其大國戰略競爭核心理念並不相符。其看似弱化核武器表述的背後,是核武器地位作用“不降反升”的事實

首先,本屆美國政府強調修復與所謂傳統盟友間的關係,表示要在安全領域爲盟友提供可靠延伸威懾。鑑於延伸威懾承諾的有效性,下一步在歐亞大陸加強中導反導部署或纔是其考慮重點。

其次,本屆美國政府較前任政府而言,進一步強化了大國戰略競爭態勢。考慮到核武器“進”可爲美提供實戰威懾,“退”可助其維持戰略穩定,當前已成爲其開展大國戰略競爭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碼

最後,美政府官員已明確表示,將堅定支持核武器現代化項目,並堅稱核現代化決策應由戰略而非成本驅動。因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政府不會中斷或減少對核武器、載具及指揮控制系統生產、研發、維護方面的政策與資金投入,一些領域甚至會不斷加大投入。

防核擴散中的“合”與“競”

本屆美國政府多次表示,要積極推動伊核等問題重回正常對話軌道。同時,也聲明希望通過與中俄加強對話溝通,共同推動地區核安全事務的順利解決。然而,這樣的姿態與其實際戰略操作並不相符。

考慮到本屆美國政府任期內難以改變大國戰略競爭的冷戰思維,未來在具體面對伊核等問題時,其大概率會執行“競爭”優於“合作”的策略。在與中俄“合作”推進伊核等問題取得進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將摻雜“競爭”成分。屆時,伊核等問題將會在美政府難以割捨的“競合”中再度遭遇困境,陷入“對話—衝突—再對話—再衝突”的循環之中。

核軍控問題上的“道”與“霸”

本屆美國政府已明確表態,要恢復美國在覈軍控領域的領導地位。目前看,其極有可能利用多邊核安全會議的機會倡導核軍控,尤其是藉助類似《核不擴散條約》審議大會或者核安全峰會這樣的多邊國際舞臺,積極宣傳其所謂的“道義至上”的核軍控理念。

然而,在實際政策執行層面,本屆美國政府卻難以如其所言,推進真正意義上的核軍控。在面對核軍控的“道義”與擁核的“霸權”這道選擇題時,其真實戰略考量是藉助前者來實現後者。一則可依憑本身龐大的核武庫與絕對核力量優勢,通過強調對等核裁軍的“道義”宣言,實施有利於繼續保有核優勢的“霸權”地位;二則可依憑本身完善的反導體系,通過強調維護美國本土及盟友安全的“道義”觀念,實施有利於增進己方前沿威懾力、削弱彼方導彈突防率的“霸權”實踐;三則可依憑核軍控領域長久以來的經驗積累,憑藉倡導所謂“大國責任”,實施掣肘其他大國核安全事務的“霸權”干涉。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