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上創業營“創業十誡”:2020,重新定義“創業”

(原標題:螞上創業營“創業十誡”:2020,重新定義“創業”)

2020年12月12日,螞上創業營二期43位學員正式畢業。截至目前,他們背後的43家創業公司,總體估值爲483.2億元。

7個月的時間,21位明星導師,“戰略佈局”、“組織、文化和人”、“經營決策與風險控制”、“企業經營與擴張”四大課程模塊,螞上創業營的學員們,不僅在課堂上完成了以“實幹深度”爲特色的系統性的課程學習,而且在課後與10多位來自互聯網大廠、一線投資機構、頭部創業公司的大咖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度交流。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在螞上創業營這個小生態當中,在43位學員和他們領導的創業公司之間,已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也觸發和孕育了諸多交流與合作的可能。

“2020年,我們收穫了不少美妙的數字,收入同比增長300%+,訂單同比增長250%+。”

“在螞上創業營學習期間,我們啓動了對寵物產品線的探索、調研與論證,一個全新的業務正在孵化當中。”

“我們正在積極探索與2家同學企業以及螞蟻集團的合作,同時,我們跟上下游的2位同學,也已經形成了合作的局面。”

來自螞上創業營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下半年,43家學員企業客戶平均增長約50%,業績總額增長約75%,與此同時,用戶留存增長約40%,C端DAU增長約150%,而獲客成本則下降了約17.5%。同期,學員企業與阿里巴巴、螞蟻集團分別合作19次、16次,而學員企業相互之間的合作,更是高達約70次。整個2020年截至目前,已有17家螞上創業營學員企業獲得新融資,融資總額高達49.39億。

畢業論文當中,絕大部分學員都重點闡釋了公司的高成長表現,與其在螞上創業營的學習成果之間的緊密關聯。不過,多位學員均表示,相比工具、技巧、知識甚至方法論,螞上創業營帶給他們的更大的價值是,對創業的系統性的重新思考,尤其是在2020年這樣一個特殊年份。

接受、擁抱和駕馭不定性

對於螞上創業營二期全部43位學員來說,將“直面創業環境的不確定性”視爲今後相當長時期內的常態,而不僅僅是2020年的突發狀況,已經是一個共識。

“不定性,是一個企業家永遠要面對的東西。企業家最寶貴的能力,是擁抱和駕馭不定性,是尋找不定性中的確定性,並轉化爲機遇。對做企業的人來說,危機就是機會。企業家要思考的是,我要做什麼事情,要設計什麼樣的能力,才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那麼,如何識別危機並從“危”中尋找“機”?螞蟻集團羅漢堂秘書長陳龍等螞上創業營導師,爲學員們提供了對“不定性”的分析框架,以及,應對“危機”的系統策略技術、用戶/人口、經濟週期/政策、資本等,是影響企業外部生存環境的幾個關鍵因素,其中,技術是改變人類命運最重要的力量;面對危機,短期內,企業在自救的同時,要儘可能抓住一些短期的新機會,長期而言,企業要找到正在發生的未來,重構可持續的商業未來。

而直播——用內容化視頻的方式去重構企業和用戶的關係,企業服務(SaaS)——在B端對整個供應鏈數字化進行提速,以及,在不久的將來,基於區塊鏈打造可信的數字經濟,等等,在螞上創業營導師們看來,都是看得見的機會。

重新發現“使命和願景

不是所有創業公司都有一個稱得上“使命、願景”的東西,來自創業營二期部分學員的真實反饋,驗證了這一點。

如果只是複製一個在其它市場已經取得可觀收入的APP,那麼,這家創業公司的使命和願景是什麼?一旦這樣的複製出現水土不服,創業團隊應該以什麼爲基準調整戰略和戰術

螞上創業營導師、前阿里巴巴COO關明生等人,在授課時已經提供了答案:使命確實不容易定,因爲它決定了商業方向,方向定錯了怎麼辦?還是要老老實實地改;最好的是使命是,有意義的、足夠寬的賽道,而且,它是以客戶價值爲目的,不是以特定的商業模式爲目的;賽道寬一點,要改也容易改,改一輩子甚至幾輩子都改不完;比如,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如果明天只有蜘蛛網可以提供這個價值,阿里會第一個轉到蜘蛛網去”。

戰略聚焦,單點打透

“未來,出現超級平臺的機會已經很少了;互聯網已經從上半場的信息互聯網時代,進入到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時代,現在就是要打持久戰,因爲好摘的果子已經被摘完了。”這是金 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螞蟻集團CPO曾松柏等螞上創業營導師的一致判斷。

“當下,戰略聚焦是重中之重”。一個創業公司的領導者需要思考的是,“在什麼東西上打透了,你可以形成未來的競爭力”,“要有看系統的能力,看到你所在行業中的各個巨頭,包括競爭對手,看到你在這個系統中的位置,然後在夾縫中找到機會”。

資源和能力稀缺的條件下,創業公司如何找到一個點切入,專注打深、打透,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實現長久、健康的發展?一位學員在畢業論文中寫道:(螞上創業營導師、原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鳴教授的戰略課,給了我非常多的啓發,想做、可做、能做,你的使命、你的願景、你的資源和能力,這中間的小交集,纔是我們真正該做的,這就是我們的戰略。

用“高目標”激發團隊

在使命、願景和戰略確定之後,進入“戰略有人制定,戰術有人分解,有人把KPI執行出來”的正循環,是很多創業公司的組織目標。不過,在KPI問題上,他們常常陷入糾結。

在與螞上創業營學員交流時,螞蟻集團智能科技事業副總裁鄒亮建議,要通過“定高目標”激發團隊的潛能。“在所有的數字背後,要看看我們戰略有沒有起效果,打法有沒有對,要不斷地通過數字、通過KPI衡量我們在這個賽道上的能力、產品的競爭力,衡量我們的價格策略、市場策略甚至我們的團隊有沒有對。”

那麼,如何避免發生“一個數字壓垮一個團隊”的狀況?曾松柏指出:要做好戰略覆盤,要通過對話、反饋、激勵,不斷校準目標和聚焦的方向、聚焦的數字。這也就是所謂的“借假修真”,借KPI修出一支牛逼的團隊。

管理者學會“定義優秀”

不過,在螞上創業營導師、前阿里軍校校長李立恆看來,想要避免KPI與戰略脫節,前提是定義好“優秀”。

“一個管理者,首先要學會定義優秀,不管是在人還是業務上。事情沒幹對,往往就是因爲,你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優秀的狀態。你定義了優秀,就知道什麼是不好,什麼是居間,什麼是更好。”

鄒亮也指出,在阿里巴巴,KPI並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套東西”。“很多人認爲,阿里的KPI就是那個數字,天貓就是看完成了多少GMV,但實際上,KPI是一系列的東西,包括了客戶的增長、客戶的滿意度,從戰略拆解下來的、我們認爲正確的事情,都是我們的KPI。”

融資,就像是“結婚”

創業是一個不斷獲取資源的過程,資本,無疑是爲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不過,陳龍等導師提醒螞上創業營學員,對資本的本質,要有清晰的認知。

“一方面,資本流動性、靈活性很強,它往往會最早和技術協同起來的”,但另一方面,“資本有兩個特點,我們做企業的人一定要知道,一是,資本既會催生新的創新,也會催生很多泡沫,因爲它一直在變,還有一點,資本是有代價的,任何時候融資都是有代價的”。

“好多創業公司只是把資本當成錢,但資本不只是錢,資本其實是分權。資本和企業是協同關係,你們之間的信任、協同是極其重要的。否則,它會影響你的方向,它會鉗制你。它到底是助力你還是限制你,這個事情的差別是非常大的”,正因爲如此,“融資有點像結婚,絕不只是生孩子的那點事”。

擴張,連續做出正確決策

在特殊之年2020即將過去之際,面向2021,創業公司應該保持穩健,還是積極擴張?螞上創業多位導師的建議是,在擴張期,創業公司要重點關注4個問題:經濟性(獲客成本)、複製的速度、驅動增長的效率,以及,搭一個好班子。

在螞上創業營導師看來,越複雜的商業,需要的幸運成分越多,如果能找到“單要素成功”的方法,相對也就更容易成功。而在簡化商業模式之後,創業團隊要連續做出正確的決策,要保證自己每年都能活下去,時間長了,自然會形成優勢。

與此同時,在未來的持久戰中,在融資環境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創業公司應積極提升造血能力,只有在該賺錢的地方把錢賺了,才能在該花錢的地方花錢。

價值觀,創業公司最後的防線

創業,從來不會一帆風順。面對重大問題甚至是危機,往往是一個檢視企業價值觀體系的重要時機,正如關明生所言,“在一個高速改變的世界裡,只有用價值觀管轄我們的行爲,才能保障可持續的未來發展”。

“價值觀是遊戲規則,不是道德觀念”,“價值觀是支持使命的,價值觀必須變成各位同學的行爲,讓他們的行爲瞄準我們的使命”,被衆多學員視爲在螞上創業營最重要的學習收穫之一,其中身體力行的亦不在少數。

不過,多位螞上創業營導師均表示,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完全照搬阿里巴巴的使命、願景、價值觀體系,並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在李立恆看來,創業公司最早的使命、價值觀,一定是通過創始人表現出來的,“在人少的時候,創始人的個人意願就可以感染整個團隊、整個組織,一點問題都沒有”。

創業路上,避免“踩坑”

即便創業者已經找對了賽道、磨出了產品,甚至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但仍可能最終失敗。陳龍、朱嘯虎等螞上創業營導師,均從自身角度給出了幫助創業者避免“踩坑”的建議。

“很多時候,創業者看到技術一下熱了,就覺得要衝進去,實際上大多數是要死掉的,因爲,技術特別重要的一個邏輯是,從技術變成商業,需要一個很長的認知和試錯的過程。”

螞上創業營導師告誡說,創業公司千萬不要試圖教育市場,最好是等到市場真的起來的時候,提前一年左右進入。如果進去太早,投資人和創業者都會熬得很辛苦。

在中國創業,市場是否可防禦,對創業者而言,也是一件事關生死的大事。在螞上創業營導師看來,“一頭連接海量需求方,一頭連接有限幾個供應方”的單邊平臺,是很難防守的;而雙邊平臺則非常安全,也就是說,供給放和需求方最好是“多對多”,比如,需求方是上千萬的消費者,而供給方的數量也超過百萬。

跨越“成功者陷阱

而對於那些已經成長爲細分市場龍頭的創業公司而言,他們“很舒服的狀態,可能也會是很短暫的”,因爲世界變化越來越快,企業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

無法把握下一次技術重構的機會,往往會成爲很多成功先行者跌落的“陷阱”。陳龍指出,當一個技術慢慢成型、真的變成一個產品以後,那些成爲“行業既得利益者”的企業,往往會變成“阻力”,抵禦新的技術應用,因爲,“在前一波如日中天的時候,下一波正在發生的未來已經展開了,但前面的人轉不過來”。

“今天在螞蟻,三年以後、五年以後哪個業務要起來,都非常清楚。我們叫‘履帶理論’,就是一個業務接一個業務,在逐步規劃發展過程當中。”螞上創業營營長、螞蟻集團副總裁紀綱表示,“不過,如果你還是AB輪創業公司,現在千萬不要急於考慮‘第二曲線’,還是要把現有的業務紮紮實實地做深、打透。”

雖然,螞上創業營二期43位同學的集中學習已經告一段落,但他們並不會就此說再見。他們的學習之旅仍將繼續,不管是在螞上創業營組織的其他交流活動上,在學員企業之間未來的交流與合作中,還是在“實戰”這所最好的大學。

“上完課之後,我並不着急實踐,畢竟都是別人的東西,需要慢慢消化成自己的內功,然後再放到公司當中逐步融會貫通。”一位螞上創業營學員如此總結道。

而這,也許正是對螞上創業營創立初衷的最好詮釋。正如螞上創業營導師陳龍所言:“我們吃的是牛肉、羊肉,長的應該是自己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