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叢生!在線教育真的值得信賴嗎?

誰都知道,中國孩子的課業負擔較重,而資本催熟的課外培訓機構,也被認爲是教育重負的幕後推手之一。

教育產業化已經堅定不移走了很多年,而教育減負也喊了無數次,但往往卻總是越減越負,越減越重。其背後作祟的機理有三條:

第一,中國的家長太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教育上總想着給孩子加餐,大手筆投資,給他們某些“武功秘籍”,得名師指點,超越常人。

第三,一部分學校和老師爲了完成考覈目標,對孩子提出不適合其年齡段的學習要求,倒逼家長通過課外補習達到目標。

第三,課外培訓背後的產業鏈有利可圖。孩子的錢是最好掙的,所以無論線下培訓機構還是這幾年風起雲涌的線上培訓機構,燒錢,製造焦慮,搶生源,讓教育這個看起來無比神聖的事業,催生了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商業大戰。

這次,一樁尷尬的事情終於讓幾家線上培訓機構鬧了笑話,露了底線。

01

猿輔導、作業幫的謊言穿幫了

1月19日,有媒體報道,猿輔導、作業幫、高途課堂、清北網校四家在線教育企業的廣告被網友集體吐槽,原因在於這四家同類型的“高品質線上教育機構”,竟然請了同一位“老師”爲其出鏡背書。

這位“老師”也是真夠忙,而且一家一變:在猿輔導的視頻中,這位老太帶自稱“做了一輩子小學數學老師”,但在高途課堂的視頻中,她又是一名“教了40年英語”的老師。

還有網友發現,這位老太還在抖音賬號“媽媽再滅我一次”持續更新“滅絕媽媽”系列視頻。

據分析,之所以會如此巧合,是因爲這些在線培訓公司找的是同一家供應商。據本站教育的報道,在線教育公司找到供應商批量製作,由信息流團隊底下的優化師審覈發送,企業的市場公關部也沒有去審覈素材。

這實在是很尷尬,雖然短視頻找演員很正常,但猿輔導,作業幫,你們信誓旦旦宣稱的“高質量老師,高質量課程”,原來竟然是隨隨便便請來的一個的羣衆演員來體現,這和原來電視購物水平差不多了。如果連演員審覈都不嚴格,那關於課程部分的描述有多少也是未經審覈和推敲的?多少學生的家長被你們當成了憨憨,當成了韭菜?

02

線上培訓機構要靠拼廣告?

在線教育(培訓)已成繼電商、遊戲之後主流平臺的第三大廣告主。這聽上去,多少有點諷刺的意味。

在線教育領域的廣告有多密?有網友描述:“一個公交車站有四個廣告牌,其中三個是在線教育的,時不時還會有貼着在線教育廣告的公交車駛過。”

幾乎所有的熱門綜藝,都有在線教育廣告的身影。《幸福三重奏》能看到斑馬AI課的廣告,《嚮往的生活》能看到作業幫的冠名,《極限挑戰》會跳出高途課堂的“名師在線”,《經典詠流傳》能看到學而思網校。

在歲末年初的跨年晚會上,在線教育平臺也在上演“廣告大戰”。央視主持人多次口播猿輔導旗下斑馬AI課的廣告。湖南衛視播放了作業幫的廣告歌曲。題拍拍是B站晚會的唯一教育行業贊助商。

2020年前9個月,猿輔導、作業幫、學而思網校三家在廣告和銷售方面的投放總額約達55億元,是2019年同期的兩倍以上。“爲了搶奪流量和迅速擴大用戶規模,在線教育推出大量低價課程,已成爲繼電商、遊戲之後,主流平臺的第三大廣告主。”廣東省政府教育督導室常務副主任方樹生說。

線上教育機構大拼廣告,瘋狂砸錢,因爲這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

數據顯示,我國在線教育行業用戶規模從2016年1.04億增長到2020年4.23億,市場規模從2016年2218億擴大到2020年預計5000億元。

源源不斷的熱錢正在涌入在線教育行業。2020年,作業幫對外披露2輪融資總額達23.5億美元;猿輔導對外披露3筆融資,總額超35億美元。據統計,2020年,中國基礎教育在線行業融資額超過500億元,這一數字超過了行業此前十年融資總和。

資本市場的熱錢涌入,學生家長們的日益焦慮,背後營銷大戰的在線教育品牌,讓這個行業一下子被多方共同快速地“催熟”。教育真正地被當成了一件商品來叫賣,而戰國紛爭的狀態之下,誰也顧不上更多地關注品質和質量與口碑的沉澱,一味奪路狂奔。

當教育成爲唯利是圖的商品和獲利的工具時,是一件多麼可恥而且不正義的事情。背後的受害者,無論短期內的負重還是長期內的成長,都是承載着未來希望的孩子們。

2016年的魏則西事件讓莆田系醫療機構被公之於衆。大衆們通過這次事件,明白了一條基本的常識:真正的好醫院從來不做廣告,而那些所謂的美容、男科之類的民間醫療機構才需要不厭其煩的大肆宣傳。

教育跟醫療一樣,是一個慢成長的行業,質量是積累出來的,需要工匠精神的打磨,教育品質的影響力是來自於口碑而不是鋪天蓋地的廣告。

但很多所謂的線上的培訓機構,嚴格來說不能定義爲“教育”,因爲他們的目標主要是佔據市場份額,獲得高市值並早日套現,盈利都不指望,更別指望他們想着教書育人了。

03

資本催生下的亂象

1月18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佈文章《資本漩渦下的在線教育》,文章指出,資本大規模介入在線教育引發了一系列新的問題:

第一,在線教育大規模預收學費造成家庭財產安全隱患。有報道稱,2020年10月18日,有家長到在線教育機構優勝教育北京總部辦理學費退費時,發現其總部已經人去樓空。優勝教育承認公司資金鍊斷裂,但多地已開展補償,初步統計補償2萬餘人9000餘萬元。

第二,部分在線教育產品和平臺充斥大量廣告,存在誘導消費、遊戲等內容入口或鏈接。這樣的過度營銷行爲讓教育背離了初衷,一心想着“逐利”。

在逐利的出發點之下,線上教育機構就開始變味了。

第三,通過不斷融資燒錢、低價獲客的經營策略,使在線課程的師資水準、教學質量和學習服務難以得到保證。而且同行之間競爭激烈,內耗嚴重。

第四,是部分“搶跑學習”“超前教育”內容不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拔苗助長,加大了孩子的負擔。

第五,有部分在線教育產品存在用戶隱私泄露和數據安全問題。

虛假宣傳、定價高、退費難、卷錢跑路、盲目擴張、表裡不一等等一系列問題讓線上教育徹底走向了一條很不規範,本末倒置,魚龍混雜之路。

但是,監管起來卻又不是那麼容易。比如說,表裡不一,兩張皮的問題,也就是指實際授課講的內容和到監管部門備案的內容不一樣。監管總不是時時刻刻去監聽線上的講課內容吧?

再比如說,預收費的問題,儘管國家明確要求,面向中小學生的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但是,絕大部分家長並不知道有這個國家規定。另外,教育機構會通過打折、返現等方式,誘導家長超期交費。如果沒人舉報,基本發現不了。

04

在線教育到底價值何在

素質教育已經喊了很多年,但是什麼是素質教育,如何踐行素質教育,誰都沒摸索出個名堂出來。在當前的教育資源狀態下,也許應試教育只能是最佳模式。

2005年,溫家寶總理看望時年94歲高齡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提出一個問題:爲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被稱爲“錢學森的天問”。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在一篇文章中認爲:

在以知識爲中心的教育觀念下,學生爲掌握知識點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於文科題目,“死記硬背”是傳統方式。而理科題目,當然可以死記硬背公式和概念,學生們也開發出一種方法,就是通過“大量做題”來識別題型,記住解題技巧,最終達到解題的目的。

教育的價值不是記住很多知識,而是訓練大腦的思維。恰恰是在這個維度上,中國教育是薄弱的,學生的思維發展正是我們教育中的短板。

思維或思考(thinking)通常被稱爲能力。能力有別於知識,而思維或思考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價值取向。

錢穎一認爲,需要培養學生的兩種思維能力:

第一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的能力。是指善於對通常被接受的結論提出疑問和挑戰,而不是無條件地接受專家和權威的結論,再用分析性和建設性的論理方式對疑問和挑戰提出解釋並做出判斷,而不是同樣接受不同解釋和判斷。

第二是,創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的能力。是指新的思維、與衆不同的思維,它是產生創造力的源泉。創造力的核心是“新”,發現新規律,發明新產品,運用新方法,解釋或解決新問題。

我們缺乏創造性人才的原因是什麼?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通常具有哪些要素?錢穎一認爲:創造性思維由知識、好奇心和想象力、價值取向三個因素決定。

在線教育要想長期良性發展,還需要在啓發學生學習興趣,適度拓展課外知識,鍛鍊學生思維能力上下功夫,而不要把學生當成錢包,當成機器。

雖然刷題是目前很多學校最普遍的提升成績的教學方式之一,但是,線上教育能否真正擁有全新的技術形式,幫助更多孩子在做題這件事情上提升效率,引導孩子產生對部分科目的興趣,避免無意義的,僵化的、急功近利的做題。

低效,甚至目的不明確的課外培訓,佔用了很多學生的時間和經歷,讓一些孩子變得壓抑,厭學,不堪重負,沒有其他課餘生活,對身心健康成長極爲不利。

05

寒假來了,給孩子留口喘息的時間吧

研究顯示,中國學生比美國學生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平均每天多兩個小時。當然,這會產生擠出效應,由於用在學習知識上的時間多了,投入到其他方面的時間就少了。

寒假將至,各個頭部在線教育平臺又活躍起來。

因材施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讓孩子自由發展,培養他健全的性格,培養他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無論批判性思維還是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而言之這些大道理似乎誰都懂,但是在應試教育的比拼之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競爭,家長又不得不去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繼續埋頭刷題了。

短期內,應試教育的問題依然是無解的。

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認爲,身心健康是每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基本得分,抑鬱和焦慮的孩子誰都不願意看到。父母們也可以有選擇的權力,不要被線上教育機構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牽着鼻子走,給孩子假期一些自由的時光,讓他們純粹地成長一會兒!

參考資料

1、中國紀檢監察報,吳晶 韓亞棟,《資本漩渦下的在線教育》,2021年1月18日

2、長江商學院案例中心,錢穎一,《中國如何破解“錢學森之問”》,2018年10月26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