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允外資進入基因診療等領域 外媒分析吸引力

中國大陸允外資進入基因診療等領域,外媒:外資還會感興趣嗎?(圖:shutterstock)

爲了挽回外資,提振中國經濟,中國官方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資的措施,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商務部的一項通知,允許外資在4個自貿區從事人體幹細胞等治療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同時允許外資在9個城市設立獨資醫院。美國自由亞洲電臺分析,北京爲什麼選擇在此刻開放醫療領域?外資還會對此感興趣嗎?

中國商務部9月7日發佈文件表示,將允許在包括北京在內的9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同時允許北京、上海、廣東自貿區和海南自貿港4地的外商投資企業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以用於產品註冊上市和生產。所有經過註冊上市和批准生產的產品,可在大陸全國範圍使用。

分析稱,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4年,中國衛計委(已撤銷)與商務部即聯合發佈通知,允許外資獨資醫院在包括北京、上海、廣東等七個地區試點。上海禾新醫院、明基醫院等都是較早成立的外資獨資醫院。

衛生健康媒體「健識局」分析,此次將細胞基因治療領域(CGT,Cell and Gene Therapy)的開放與獨資醫院共同提出,是因爲基因診斷和治療往往需要仰賴專門的醫院才能開展。這兩條政策相輔相成,相當於宣佈向全球全面開放CGT行業。

美國馬里蘭洛約拉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丁鴻彬分析說,在大量外資撤出中國的背景下,北京一定要想辦法推出新的開放政策,吸引外資,「醫藥領域,離民生較近,外資獨資醫院不需要政府做太大投入,同時可以解決就業、稅收和醫療多種問題」,可謂上佳選擇。

中國老齡化或也是影響這一政策的因素之一。丁鴻彬說,「人越老就越有醫療需求,而且一旦開放,它基本上賺的也是人民的錢。」

美國華裔經濟學者黃大衛則認爲,由於大量民生企業都被國企壟斷,醫療醫藥領域是僅存的市場容量較大的行業,藥領域對外開放,是北京爲數不多的選擇之一。同時,醫藥領域市場。「按照目前公開的數據,中國的醫療、衛生、醫藥這 一塊總的市場容量大概是八萬億人民幣左右。對於外商外企來說,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資本市場對此反響最爲強烈。9月9日,中國A股醫藥類股全面上漲,多股漲停。

細胞治療企業華夏英泰聯合創始人趙學強接受《經濟觀察網》採訪說,「以前美元基金想控股中國的幹細胞和基因領域是完全沒有可能的,也沒有人在做,現在就有可能了。」雖然目前只在4個貿易區/港試點,但是行業內的心理障礙已經被掃除了。

分析稱,允許外資獨資經營醫院有多重利多。比如資金、與國際接軌的醫療管理制度、資金使用方式及領先的醫療技術等等,對中國醫院發揮帶動作用。同時,也可以服務好港資、臺資和其它外資企業的從業人員,可謂一舉多得。

黃大衛說,「尤其是細胞療法,幹細胞這種療法,目前比較先進的是美國、日本跟德國等國家,對這個領域的放開,肯定會希望能夠吸引一些全球先進的醫療技術,像特斯拉公司的效應一樣,帶動上下游的技術和企業。」

外資如何看待中國此次開放?黃大衛則認爲,中國醫療設備、醫藥價格在中國的價格往往是中國以外地區的三,五倍甚至十倍,利潤空間非常大,會對外資形成比較強烈的吸引力。

他舉例說,比如阿斯利康的經典抗肺癌藥物「現金奶牛」奧希替尼,在中國的售價2019年是5.1萬元人民幣,到2023年底降至5580元人民幣,降價90%後仍高於美國和加拿大的售價,分別是566美元和372美元。

另一方面,中國的法律法規對醫藥科研企業的限制和責任約束力遠低於歐美國家,在中國實驗的成本也遠遠低於歐美國家,這都是非常大的利好。「可以說中國的醫藥實驗的樂土。」

從這個角度,黃大衛認爲,不排除有些外資企業會受到吸引,立刻跟進。比如德國醫療行業巨頭拜耳公司,在中共二十大後,曾在今年4月陪同德國總理蕭茲到中國訪問。

但丁鴻彬表示,根據以往經驗,北京表態之後,還要看細則的推出,才能準確判斷中國政府的意圖。他說,「有時候100多個章蓋下來,有一個章說你不行,就全部結束了。」而醫療行業,涉及到醫療人員的身份資格認定、醫療保險的使用等多方面,根據以往臺資、港資醫院的經驗,他認爲不應過於樂觀。

爲了吸引外資,中國近日推出了一系列公告及措施。9月8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了2024年《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31條減至29條,刪除了「出版物印刷須由中方控股」,以及「禁止投資中藥飲片的蒸、炒、炙、煅等炮製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2個條目,使得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

同一天,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廈門出席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開幕式,也再一次釋出信號,主張要替外商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強調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