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碳中和議題下的投資機會

中國目前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爲100億噸,佔全球高達三成,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歐盟的三倍,居全球之冠。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給出了減碳時間表,希望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再來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排放峰值」,就是預測一個國家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值,即能源最大消耗量。「碳中和」則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再生能源、或是碳交易,抵消在特定時間內產生的碳排放總量

歐盟在2007年左右已達碳排放高峰,美國也是幾年前達到,對照全球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中國只有30年就要完成碳高峰到碳中和這個過渡期,時間壓力並不輕。所以2021年人大、政協「兩會」首次將碳中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官方對減碳決定採取更積極的態度,2021年也被視爲中國碳中和元年。

中國因煤礦蘊藏豐富,目前仍以會排放較高二氧化碳的煤炭爲主要能源,佔比高達57%;天然氣產量不足,僅佔8%,這跟歐美以天然氣爲主要能源的狀況非常不同。

2030年中國的碳排放峰值估計最高爲108億噸,目前排放量距此數字只有7億多噸的空間。若把經濟成長放在一起看,就算中國每年GDP只成長5%,到2030年經濟規模也比現在要大上55%,但同時期的碳排放卻只能增加5%~7%左右。現在離2030年只剩九年時間,顯見碳峰值及碳中和對中國的時間壓力相當巨大。

所以碳中和絕對是未來幾年看待投資必須要考慮的議題。根據中國投資協會估計,2020年至2050年碳中和投資規模約爲人民幣70兆元,跟發電有關的太陽能風電、輸電合計就超過六成,5G和物聯網合計16%、高鐵城際軌道14%、剩下才是加氫站及電動車充電樁。

這其中衍生出什麼樣的投資機會呢?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電等,官方及民間在過去幾年的投入規模已經很大,未來應該着眼的是更高技術門檻、更具特殊利基的行業。例如人口密集的一、二線城市需要更多綠色建築,也需要智能電網智能家居達到節能效果,這時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就非常重要。

還有,碳排放及碳中和是否達標、如何達標,都需要覈算。中國製造業主要靠煤發電,很多碳排放來自於出口產品的製造,2023年起歐盟將對進口商品課徵關稅,中國未來要面臨與歐美之間的碳關稅問題,可能會比中美貿易戰更嚴重。所以對企業來說,生產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要查明跟計算會有多少碳排放量,然後據此減排或透過碳交易抵銷,才能降低關稅壓力。

監管機關未來一定會強化這方面的要求,規定上市公司發債企業必須要計算跟公佈碳排放數據。許多企業本身沒有碳計算的資源人才,勢必得請第三方做諮詢,這會產生很多的服務業需求。

未來也可能會有獎勵措施,例如碳足跡下降較快的企業,就可以得到較低利率貸款。這代表減碳做得好的企業,未來不管是出口接單、或是資金成本,都會享有更佳的優勢,這是企業落實ESG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我們看待投資標的必須要關切的要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