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利多支撐 製藥業可望虎虎生風
過去十年,大陸對醫療保健領域的支出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強勁增長態勢,但即使如此,產業的整體支出還是落後於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就以OECD的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底止,大陸的醫療保健支出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4%,遠低於美國的17%,以及瑞士的12%。但在大陸三大利多因素支撐下,這個板塊未來具有極大的成長空間。
首先是政策的加持。由於大陸老齡化進程加快,更重要的是在「共同富裕」的政策驅動下,大陸對於醫療服務的普及性要求大幅增加,這將會進一步推升民衆對醫療保健的支出。
其次是政府政策不斷推出更嚴格的監管規範,這將帶動產業的併購活動變得活躍,形成大者恆大的態勢。因爲趨嚴的監管措施將導致競爭門檻不斷提高,這將使得實力較弱的小企業陷入缺乏研發或商業化等所需的資源、臨牀實驗進展遲緩、銷售增長乏力,與現金流壓力等接踵而至的問題。其結果是這些小型企業不是退出市場,要不就是與大企業合作成爲夥伴關係,促使產業強者恆強的趨勢愈來愈明顯。
根據瑞銀資產管理的研究資料顯示,到2019年底爲止,大陸製藥行業有5,000多家企業,其中前四大製藥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合計僅約8%。反觀美國和日本,這一比例則分別是25%和36%。但隨着政策監管逐步嚴謹化之下,預期到2025年爲止,大陸前四大藥企的市佔率可望攀升到30%。
第三則是拓展新市場,其中有些機會是來自於新冠疫情的爆發,反而讓大陸生技企業有機會獲得國際認可。舉例來說,在疫情爆發期間,大陸生技公司君實生物就將其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授權給美國同行禮來製藥,讓禮來製藥可以獲得美國FDA的緊急使用授權。不僅如此,君實生物還因研發能用於治療鼻咽癌的抗體,也因此獲得美國FDA的突破性療法認定。
海外市場其實意謂着更高的利潤率,因爲在這些市場中,企業擁有更大的定價權,再加上大陸製藥企業還擁有成本優勢,勞動成本更低,但卻具有高效率和強大的創新實力,未來極具競爭優勢。
在前述三大有利條件的支撐下,大陸製藥行業可望開始走出價格戰的困境,產業發展逐步走出低谷。在過去三年,由於大陸實施集中帶量採購計劃,拖累整個製藥產業,因爲這個政策對學名藥價格帶來強大的壓力,相關企業莫不削價競爭來搶佔市場佔有率。
所幸價格競爭的殘酷階段,如今隨着行業整合以及海外擴展的發展而逐漸接近尾聲,現在的學名藥價格已逐步回穩,製藥行業的風險回報已經處於平衡的狀態,並且爲產業提供有利的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