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溝”變景觀河,水界“諾貝爾獎”背後的江岸治水秘笈

極目新聞記者 王峻

近日,武漢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PPP項目(簡稱黃機二期項目),在2024年度IWA全球項目創新獎中斬獲“卓越的項目執行與交付”類的銀獎。

作爲河流上游的“首站”,江岸區多措並舉,創新打造流域治理新樣板,亮出水界“諾貝爾獎”背後的江岸治水秘笈。

破解道道難題,黃孝河水質大幅提升

水活而不淹,城水相貼而利民。江岸區依水而興、因水得名,其中黃孝河作爲轄區最大的一條排水乾渠,貫穿老城區,承載着幾代人的記憶。

而隨着城市發展,河道逐漸變成“龍鬚溝”,後來又成爲半明半暗的“排水渠”,自淨能力喪失。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治理迫在眉睫,怎樣系統施治,是這項工程面臨的挑戰。

爲有效根治黃孝河出現的問題,江岸區在武漢市水務局統一指導和支持下,以黃孝河機場河流域治理爲統領,按照黃孝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思路,從“末端排口”到“中端市政管網”再到“源頭地塊”,系統靶向發力。

在此期間,江岸區通過實施後湖地區雨污水管網混錯接改造工程、黃孝河明渠控源截污工程等項目,完善了後湖地區10條道路總長約10.3km污水管道。同時糾正區域雨污混錯接點252處,並對黃孝河末端及上游晴天有水流的小區實施末端截污。

通過以上工程,黃孝河明渠沿線41處污水直排問題被消除,有效控制了晴天及小雨條件下的黃孝河溢流污染,河道水質得到改善,沿岸氣味得到了控制。

全方位整治後,重現水清岸綠好風光

雖初有成效,但治理的步伐並未就此停歇。

2018年,武漢啓動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項目,包括晴天全截污、雨天控溢流、汛期治洪澇、運維智能化4大目標。

與此同時,江岸區啓動現狀分流區(後湖片區)雨污分流改造、海綿改造、支流水體整治等項目,實現水體提質。

黑臭在水體,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網。

在建管並重不斷推進排水管網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的基礎上,江岸以全覆蓋、可追溯的排水管網運行維護和問題發現爲手段,支撐排水管網的更新改造與評估等方面工作。

採取班組分片自查、專員沿線巡查、領導帶隊督查等方式,對全區排水設施進行拉網式排查;公佈投訴電話,發動羣衆共管,接受羣衆監督。

鐵腕治污更要鐵拳護水。

江岸區檢察院將黑臭水體污染治理作爲公益訴訟監督的重點之一,對多條明渠整治情況進行監督。

與污水作戰,既要治好,更要管好。

成立區攻堅行動領導小組,建立健全街道屬地管理、區直部門分級負責、責任包乾的工作機制。

按照陸域河湖長屬地原則,由各街道負責轄區內的“四類”排水戶巡查監管和治理的任務。

宣防結合,讓餐飲店等排污企業做到油污有效收集,從源頭切斷排污出口。

多年來,通過系統的治理,目前黃孝河水環境質量已大爲改善,不僅消除了黑臭,主要水質指標均值穩定在準Ⅳ類水標準。流域排澇能力也從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小雨小溢,大雨大溢,暴雨全溢”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如今,站在沿河兩岸高樓向下俯瞰,清澈的河水靜靜流淌,蜿蜒的岸線伸向遠方,平坦的遊步道與河岸相伴……這是黃孝河沿岸的美景,也是江岸區有效根治水體工作交出的成績單。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