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老師府這一味

陳悅老師府」第九代傳人陳玠甫藉陳家菜譜,傳承家族記憶與悠久的歷史文化。(黃世麒攝

作爲大龍峒「陳悅記」家族第九代,也許是大家族子孫的責任使然,也許是前人言傳身教,陳玠甫走到國外,走到大陸,近年仍回到臺灣,在臺北大稻埕這舊時泉州同安人落腳的聚落,結合老宅經營餐飲空間,更將記憶中的家宴菜譜,以《到老師府辦桌》(時報出版)一書記憶、傳承。

結合飲食仕紳文化

「60多歲的長輩吃了一口陳家雞卷,說這便是他6、7歲時記憶中的味道!」正是爲了不讓這些道地的古早風味,在自己這一代人手中失傳,陳玠甫爬梳自家傳承多年的菜譜,這些菜譜一方面隨着年節和儀式感十足的祭祀,被一代代陳家人盡心盡責保留下來,一方面也隨着他探求祖輩的歷史,而讓飲食記憶與當時的社會、仕紳文化結合,「這是我們家的故事,若每個家族都寫出自己家的歷史,就能拼湊出臺灣由點到面的飲食與文化。」

陳玠甫指出,「陳悅記」原是儒商陳遜言的商號之一,後來成爲陳家人的公業號;而「老師府」的名號,則是頂着秀才頭銜來臺的陳遜言,來臺經商致富後積極推廣文教、興辦書院,讓北臺文風鼎盛,使得位於大龍峒的陳悅記祖宅,又被尊稱爲「老師府」,而後陳家亦出了「北臺文宗陳維英日治時期仍號召羣人恢復祭祀活動,更捐地3000坪興建臺北孔廟的陳培根

「陳培根,也就是我的曾祖父。」陳玠甫介紹,當年曾祖父與地方文人大族們,因日本人毀文武廟而組「崇聖會」,時而聚會討論文化傳承大計席間自然要吃要喝,當年大稻埕聞名的酒家菜,如今也還有舊菜單可尋,而家宴料理絕少記載,便僅能從口傳心授的家族菜式去推敲了。

製作麥芽蛋回憶爺爺

對陳玠甫而言,陳家菜亦是幾代人之間爲彼此付出的作爲,他回憶每到爺爺娩忌,父親一定親手製作「麥芽蛋」,將又硬又黏的麥芽隔水加熱軟化後,而與蛋汁慢慢加入、攪拌,這個過程約30至40分鐘,到蛋汁與麥芽完全融合後,再蒸上20多分鐘。看似簡單的食材,卻需要製作者慢工細活,且麥芽有着消積食、腹脹脾虛療效,對牙口不好的老人家而言好入口又養生。陳玠甫說:「我總是可以想像,父親一邊做,一邊大概會回憶起爺爺的點滴吧!」

另一道養胃又補生的陳家菜,則是「泔雞」,把整隻雞放入米湯裡燉,既有雞的香味和營養,又因米湯吸收了油脂而不膩,中西合璧的吃法是再烤幾片吐司,抹上鹹味奶油,蘸着湯吃。陳玠甫說,這亦是老陳家祖輩身體不適時,既清淡爽口又補元氣的料理。

陳玠甫始終相信,臺灣保有最多中華文化的優雅,尤其在飲食中不斷被傳承,今日應做的,便是將這份家族的味道與文化記憶,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