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國源專欄-「合理化」心理機轉易讓法遵失靈

然而,跨國公司每年花費數百萬美元維繫龐大的法遵單位運作,仍難杜絕企業(與員工)不法行爲或因而引發的政府調查與干預,顯見要做好法遵,絕非建置獨立單位或訂出嚴格的法遵方案即可。2009年英特爾(Intel)遭紐約州總檢察長起訴其法遵方案不僅無效,還助長非法的反競爭行爲、2016年富國銀行(Wells Fargo)爆發員工開設人頭帳戶醜聞等事件,均是實證。因此,企業若想讓法遵發揮應有功效,應參考行爲倫理學與犯罪學觀點,深入瞭解員工如何做出違反道德的行爲,以及影響其決策過程的因素,才能規劃出有效的法遵方案。

若援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 Kahneman)認爲,人類大多數決定都受到雙系統認知過程(即直觀、透過記憶聯想與習慣來運作的系統1,以及更組織化、採取審慎論證與推理來運作的系統2)的觀點,人們多數時間仍能遵守倫理規範,即是系統2正確地執行道德監視任務,有效控制着源於直覺的自利(self-interest)行爲之故。

既然如此,爲何人們仍頻頻踩紅線?美國學者託德霍(Todd Haugh)指出,誘使企業犯罪行爲發生有3個必要條件,即觸法者有個無法解決、無法與人分享的難題(如鉅額賭債、失業危機);觸法者相信透過秘密地違反信賴,能解決難題;觸法者對採取違背道德或法律方式解決難題,進行內在對話,使觸法行爲可被合理化(rationalizations),這也是最棘手的部分。

因爲當人們自利動機過強,卻又想要看起來合於道德規範,與展現出有益組織的姿態時,往往藉助系統2將觸法行爲合理化,最常見的便是訴諸保護企業、創造股東價值最大化等偉大目標、託辭監管或法制等環境不佳、負面行爲可被接受或具正常性(大家都這樣做)等情形,令道德監控閘門失靈,導致法遵方案淪爲形式,進而產生不易被察覺的「好人做壞事」問題。

由此可知,人們錯綜複雜、深層的心理作用,將會破壞看似最佳的法遵計劃。所以,企業要優化法遵方案,便該聚焦其對員工行爲的影響,而非只注重因應法規主管機關的要求,也就是公司的各項政策,是否能有效打擊誘發員工跨過紅線的「合理化巨獸」。目前看來,企業較可行的作法有三:

一是僱用行爲專家爲不同部門員工量身打造行爲遵循課程,讓組織成員深入瞭解自身做出有道德風險決定的過程;二是適時喚起系統2的道德監控功能,減少合理化心理機轉啓動,如讓員工進行易引發法遵風險的行爲之前,先簽署守法保證契約、鼓勵員工公開討論合理化心理及其影響道德決定的機轉,襄助員工辨識出常見的道德陷阱和合理化說辭。

三是用正確的誘因來引導行爲方向,且降低組織內失能、矛盾或不相容的元素。以富國銀行員工開設人頭帳戶醜聞爲例,即使員工接受了倫理培訓,但在鼓勵交叉銷售產品的風氣與金錢激勵措施下,員工爲達成不切實際的銷售目標,自然將法遵拋諸腦後。相對的,若企業能使法遵成爲一種治理氛圍、企業文化與共同價值,且善用金錢以外的激勵方式,便有助員工拒絕觸法的合理化行爲。

要言之,在金控與銀行業者爲因應預計明年上路的內稽內控新法,着手壯大法遵單位之際,或許應先認清自身的企業法遵思維,能不能有效防止員工將觸法行爲合理化。否則,縱使投入再多的成本和人力,也難以避免白忙一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