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紅會或可代打 拐彎突破藩籬
臺灣疫苗需求急切之際,大陸國臺辦昨日再拋新說法,對有關採購大陸疫苗之事,「願意迅速作出安排」。(中新社)
臺灣疫情持續延燒,疫苗需求急切之際,大陸國臺辦昨日再度拋出新說法,對有關採購大陸疫苗之事,「願意迅速作出安排」,並表明積極考慮向臺灣派出疫情防控專家,分享抗疫經驗。但由於疫情防控屬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職權,北京此一作法眼下可行性並不高,但大陸若真有心想要幫助臺灣,或許可以考慮「拐個彎」循兩岸紅十字會協商管道,既可達到協助防疫的目的,又不致於讓其美意遭政治化解讀。
兩岸能否攜手合作抗疫,過去一年來始終是雙方敏感話題,眼見近日臺灣疫情延燒,大陸頻頻發聲。大陸國臺辦17日才表明,陸方願意盡最大努力幫助廣大臺灣民衆戰勝疫情,使臺灣民衆有疫苗可用,時隔一個禮拜,國臺辦又拋出新說法,表明願意派防疫專家來臺協助,並提供防疫諮詢。
某個程度上來說,北京此時此刻當然是表達一定善意,但坦白說,從近期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或是陸委會說法來看,大陸的前述作法恐怕只會「碰軟釘子」;更重要的是,疫情防控範疇屬於中央政府職權,大陸防疫專家赴臺,必然涉及兩岸政府的官方接觸,就此來說,北京可能也會有所顧慮。
而大陸若是想要繞過民進黨政府來落實此事,相信也不容易。先不說防疫這回事繞不開臺灣政府,大陸若想循相關政黨對政黨的管道來促成此事,勢必也會引發臺灣內部諸多政治議論,容易遭政治化解讀,繼而使政策美意失焦。
平心而論,北京若真想要幫助臺灣抗疫,避免落入「郎有情、妹無意」窘境,在官方溝通難行之際,北京或許可考量由兩岸紅十字會「代打」,商談大陸防疫專家來臺事宜,此舉既可迴避兩岸政治上的難處,又可務實地「突破」兩岸官方不接觸的敏感問題。
其實,兩岸事務透過兩岸紅會管道協商並非新鮮事,早有前例可循。早在1990年9月,在兩岸官方尚未建立正式溝通管道,爲解決大陸偷渡客遣返問題,兩岸紅會就曾銜命簽署《金門協議》,甚至意外開啓兩岸分治後的破冰復談契機。
俗話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不論是大陸疫苗輸臺或這次北京拋出的防疫專家赴臺,大疫當前,有些事既要靠雙方政府發揮智慧也得發揮創意,才能突破既有政治藩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