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長期問題一籮筐,賴政府卻只想假裝解決

碳費三子法公佈後,產業界相當關心如何多抵減些排放量、少繳碳費。圖爲林園石化工業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政府推動減碳,起步已經慢三拍;但迫於國際壓力,不得不然。以現有政策看,首波僅針對年排碳量超過二.五萬公噸的大戶,包括鋼鐵、水泥、半導體、石化等業,效果並不樂觀。但對某些傳產而言,碳費的衝擊則非常劇烈,將嚴重侵蝕獲利。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近日在「臺灣永續峰會」指出,企業節能頂多貢獻一成的減碳效果;若推動「無碳電力」,則可貢獻九成效果。問題是,政府要求企業繳交碳費時,卻從未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根據蔡英文的非核家園政策,二○二五年天然氣佔發電比重爲五成,燃煤三成,綠能爲兩成。但政府兩年前確定綠能無法達標,只能達到一成五;亦即,天然氣加燃煤的所謂「排碳電力」,總計將高達八成五。這正是「非核家園」最大的諷刺:民進黨關掉「無碳」的核電廠,卻「火力全開」地大肆燒煤和天然氣,然後又伸長手向企業界課徵碳費。政府難道不知道,臺電纔是全臺最糟的「排碳大戶」,其禍首正是蔡英文的能源政策?

長期看,錯誤的能源政策帶給臺灣的災厄共有四重:一是供電不穩及電力不足,影響民生及產業;二是排碳驟增污染空氣,危害人民健康;三是發展風光電力躁進,四處造成環境破壞;四是電力結構不當導致成本驟升,臺電不堪虧損,民衆要負擔高電價。賴清德上任後,從未提出解決之道,卻不斷召開外部會議來回避問題。政府敲鑼打鼓開徵碳費,對自己錯誤的電力政策卻不思改善,這種顢頇的態度如何讓人民心服?

政府一方面蠻橫關閉運作良好的核電廠,一方面又強迫魚塭、民宅和國家公園要設置光電。如此化簡爲繁卻無濟於事的作法,不僅是自欺欺人,也在耗喪國家的資源和社會的元氣。

事實上,從蔡英文的第二任起,民進黨這種「只求短效」的心態已處處可見。例如,爲了應付疫情,高端疫苗根本不做人體實驗,僅用「橋接」方式就矇混過去。每遇施政不利,就濫發各種名目的補貼,以杜民怨。遇到蛋荒疫苗荒,便擅開後門,圖利相熟的派系企業。遇到選舉,就端出「新青安」這樣的政策收買人心,從而種下金融體系更嚴重的禍根。爲了遮掩醜聞,多少行爲不檢、外遇生子、言行乖張、能力不足的官員,都能繼續高坐廟堂。觀察賴政府一百多天的表現,除了強勢用政治手段將「國會改革法案」卡關,又表現了什麼改革意志?解決了什麼問題和積弊?答案是,人們看不到!

以東臺灣的交通爲例,四月花蓮大地震後,花東交通便不時癱瘓;上週末一場豪雨,鐵公路又告雙斷。科技越發達,花東反變得越遙不可及,賴政府不慚愧嗎?廿五年前的九二一地震,中橫公路被扁政府閹割;如今,花東居民靠僅剩的鐵公路都回不了家,卓內閣卻每天在那裡東一塊西一點地「補破網」,這算什麼治國鴻圖?

施政要長期瞻矚和短期政策並進,光憑文宣和口惠,無法治理好國家。就像賴總統主張在極端氣候下,「下午不要打棒球」;看似關心球員,但多少人必須在烈日下勞動、送貨,這些族羣又該如何?問題會因「假裝」而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