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澤蒼生 最好的醫師也是哲學家
在每日喧騰紛亂的信息中,欣聞一抹清新,就是臺大醫學系將在一一五學年招生時,舍原本採計的英文科改採計社會科,使日漸沮喪的人心稍微提振。
臺大的說法是考量未來因應AI、元宇宙及各種傳播科技與創新的需求,必須注重社會人文素養及社會科學的思考。雖是以未來發展的功利需求爲導向,然此舉不僅爲未來下一代出路,也爲國家發展考量,我們樂觀其成。臺大醫學系在選才舉措上的轉變,凸顯出人文社會底蘊的重要性,相信臺大將會起到領頭羊的作用,畢竟這是未來必然的趨勢。
二世紀古羅馬時期的醫學大師蓋倫(Galen)着有《最好的醫師也是哲學家》,他自己就是最佳實踐者,不僅注重醫學實務,更與哲學思想結合,認爲醫學是跨學科領域,蓋倫的醫學哲學思想也影響後來的西方醫學。
今日學科分科過細,醫科歸在應用科學類,哲學社會屬於人文學院,二者似是涇渭分明互不相通,然而,醫者與哲學家在具有高度的洞察力、思辨力與獨立思考能力上,二者無分軒輊,而最大的交集在於都是以「人」爲中心,哲學家關懷人的終極意義及形上思想,醫者關懷的人的生命健康與內在心理,二者都以「人」爲踐履應用爲目標。
常見私人診所掛着「仁心仁術」、「扁鵲再世」、「妙手回春」等牌匾,意指贈與者讚譽該醫師的醫術,更是讚譽該醫生的仁心。清代醫者喻昌之《醫門法律.問病論》:「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於情。篤於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此段話在說,因爲醫者通過對生命的感通,能感知病人苦痛猶如己身,而與病人同感共情,關鍵就在於醫者具有真誠篤情,醫者最令人敬服之處正在此,因此醫者可謂是最具人文實踐者。
曾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幼年時去廟裡求籤,問:「能做宰相嗎?」答覆是不能;再問:「能做個好醫生嗎?」答覆仍是不能。仲淹嘆道,兩樣都不能,如何實現平生之志?旁人反問仲淹,你求問可爲宰相尚可理解,爲何要求問良醫?仲淹答道:「利澤萬民,唯宰相能做到;倘做不了宰相,要利澤蒼生,莫過於良醫。」這段小故事在說明,宰相可以爲萬民謀福,但若當不成宰相還可以當個良醫,同樣可以實現利澤萬民的心願。後來范仲淹果真做了北宋的宰相,並參與慶曆革新,可惜因政治惡鬥未能施展,那是後話了,而「不爲良相,則爲良醫」的佳話流傳至今。
明代醫家張介賓:「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醫者,贊天地之生者也。」意指天地最大的美德是孕育生命、使生命生長髮育,而醫者是使生命生長髮育的最大輔助者。由此可見,從事醫事者都肩負着利澤蒼生的使命,此話並不是要給醫者加上沉重的擔子,而是對醫者由衷的禮讚。
臺大醫學系決定改採計社會科後,未來醫學院的學生不僅具有醫學專科知識,也以豐沛的醫學人文底蘊,從不同面向參與和實踐,開拓未來的出路發展。無論是從事第一線救人的醫者,或是從事醫療相關事業,皆是爲利澤蒼生做出更深更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