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雅斯貝爾斯:不懂心理學的教育家不是合格的哲學大師
二十世紀初,一位二十歲的青年爲自己的人生訂立了如下的規則:
1、非常有規律地生活。十點上傳。七點至八點起身。在規定的時間吃飯。然後安靜舒適地躺一會兒,但不入睡。
2、仔細地、有意識地按部就班地進行精神工作。
3、小心對待一切身體的不適。
4、如果人們要我做一些與我生活秩序相悖的事情……我必須儘可能毫不膽怯地表示厭惡。
這位年輕人,出生時就體弱多病,不停地咳嗽、頭部和膝部長滿溼疹,也很容易感染。18歲的時候,他被確診爲肺部支氣管擴張、早期腎炎,由於肺氣腫的加劇,心臟功能不佳。
這意味着,這樣的身體是有生命危險的,他必須避免任何體力上的勞累,必須生活有規律,醫生必須定時抽取他肺部的排泄物(多達40毫升),每日二至三次。只要不這樣做,他馬上便會發熱畏寒,肺病就急性發作。
即便如此,這位體弱多病的年輕人,憑藉着頑強的生命力、自律與堅韌,成爲了一名精神病學家,並在40歲之後成爲享譽歐洲的哲學大師,同時還在二戰後積極參與德國大學體系的重建過程,成爲了一名教育家。
他就是卡爾·雅斯貝爾斯,即便拖着無力的身體,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他仍頑強的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在其86年的人生中,爲人類的精神世界貢獻了其獨特的洞見。即便他的知名度不如同時代的海德格爾,或其後輩薩特,但雅斯貝爾斯爲世人留下的精神財富是極爲豐富的,不亞於那些聲名遠播的哲學家。
生平:與身體鬥爭一生的偉大精神
1883年,偉大的馬克思去世,而卡爾·雅斯貝爾斯誕生於德國北海岸附近的奧爾登堡。
對於孩提時代的雅斯貝爾斯來說,父母是他的楷模。母親一生都豪爽大方,以她迷人的快樂情緒,給全家帶來了生氣,一人操持着家務,並讓所有的人由於她寬容的氣度凝聚在一起。父親是法學專業,29歲就當上了地方長官,而後成爲了當地銀行的董事,並以此身份成爲了州議會議員等社會工作。
他們始終“以身作則教育孩子,不去利用身爲父母的權威,也不將某種客觀權威樹立成標尺。”正是這種自由的氛圍,讓雅斯貝爾斯可以從自身的角度去思考未來,在對其身體疾病的反覆考量下,他決定放棄法學轉學醫學。
1909年,雅斯貝爾斯在海德堡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隨後他開始在海德堡大學精神病院從事精神病理學研究。1913年,《一般精神病理學》的出版,奠定了其在精神病理學領域的地位,爲精神病理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他將其稱之爲“理解的心理學”,這本書也被視爲現象學精神病理學的開山之作。
雖然雅斯貝爾斯在精神病理學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這並沒有讓他忘記少年時代的哲學夢想,並在哲學領域不斷深入探索。1922年,他被聘任爲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經歷了十年的沉澱,1932年,他完成了爲他贏得廣泛讚譽並使其成爲公衆人物的《時代的精神狀況》。
1933年,納粹上臺,由於雅斯貝爾斯的妻子是猶太人,而他們的感情又深到雅斯貝爾斯不可能與妻子離婚,這就導致了他的教學生涯受到了納粹的阻礙。1933年起,雅斯貝爾斯被排斥於一切大學行政事務之外。1937年他的教授職位遭到剝奪,被迫走下講臺。1938年後,他失去了出版的權利。
1945年,一位朋友暗中告訴雅斯貝爾斯,由於納粹的最終解決方案,他與妻子將於4月14日被遣送至集中營。幸運的是,4月1日,海德堡迎來了美軍,雅斯貝爾斯在自傳中這樣寫道:“一個德國人不會忘記,他與妻子能夠活下來,要感激美國人,感激他們反對那些以納粹德國名義想要置他於死地的德國人。”
二戰結束後,雅斯貝爾斯在日記中寫道:“認識倖存者必須肩負一個使命,爲此應付出他的餘生”。而這個使命對於他來說既是單一的,也是多重的。單一即是對納粹統治下,德國人所製造的人道災難的反思與追責。而在此基礎上,他的行動卻是多重的,一方面繼續哲學研究,另一方面開始重建海德堡大學,同時還藉助其社會影響力,撰寫政治著作以促進德國人對戰爭責任的反思。
1948年,雅斯貝爾斯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了海德堡大學的職務,接受了瑞士的一所“小”大學巴塞爾大學的邀請。而在當時德國輿論中,他這一行爲是對德國的背叛,由此他的作品和人格也在德國經受了長期的公開批判。不過多年以後,重回這段歷史,不難看出,雅斯貝爾斯只不過是希望過上一個相對輕鬆的隱士生活,並在這段日子裡,構思和落實他對哲學的宏大構想。
在巴塞爾的日子裡,雅斯貝爾斯平均每年完成一本書。並在兩個新的主題有所突破:其一是建立一種現代的歷史哲學,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目的與起源》中找到了“軸心時代”;其二是勤奮地完成宗教哲學思想,主要內容集中在1962年出版的《面對啓示錄的哲學信仰》。
在此基礎上,雅斯貝爾斯又在構想一個宏大的“世界哲學史”計劃,他希望通過多維度的探索,突破傳統的按照編年或人物思想排列方式形成的哲學史,而是構建一個全新的,從形式到內容再到人物的哲學史框架。可惜的是,這部分內容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如1957年的《大哲學家》,其他主要內容他做了大量的準備,但上帝並沒有給他足夠的時間來完成。
1969年2月26日,也就是雅斯貝爾斯妻子九十歲生日這一天,他家中源源不斷用進來了祝福和獻花的人,這時,他的生命慢慢地停止了,時間定格在十三時四十三分。
縱觀雅斯貝爾斯的一生,首先可以看到如下特徵:在德國曆史上也許是最動盪的年代裡——由封建王朝變成魏瑪共和國,由魏瑪共和國變成第三帝國,繼而一分爲二,期間經歷了兩次世界範圍內的災難——雅斯貝爾斯卻沒有較大波折地一步步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他深知外部的歷史災難與其平穩的生活之間的不協調,他曾說:“我有一種深深的痛苦,我一生都一再感受到它:我無法進入世界,我不能在活生生的當下中把握人們的思想,並且也不能讓別人來把握我的思想。”
他的這種不協調既是由其自然稟賦所決定的,又是他最親近的人爲他創造的。自由多病的他只能依靠他人的幫助躲避世界的災禍,孩提時代父母給了他足夠的支持,後來他的妻子,將自己全部奉獻出來,用以維持雅斯貝爾斯的生活。她是“伸入這個世界的一隻臂膀”,給予雅斯貝爾斯安全,並且使他有可能悉心地在精神世界中遨遊。
在感激他人、特別是妻子對自己的支持的同時,雅斯貝爾斯也在自然賦予他帶病身體的思考中,得出了一個被他稱作“極限情境”的概念,即人無法超越的死亡、偶然事件、罪責和世界的不可靠性等狀況,在這些狀況下,現實的全部不可靠性會凸顯出來,而支撐個人經驗和思維的支柱消失了,人們會發現自己原來處於絕對孤獨的處境之中。雅斯貝爾斯也是沿着古希臘哲學家們的傳統,繼驚訝與懷疑之後,意識到極限情境是哲學更深的起源。
由此雅斯貝爾斯構建了他繼承自克爾凱郭爾,又與海德格爾共同分享,但同時也專屬於他的“生存哲學”(也可以統稱爲存在主義)。他用自己對自身苦難的觀察和對20世紀全球災難的反思,探索着在信仰逐漸消失的年代,人該過上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著作:心理學、哲學與教育
雅斯貝爾斯既是研究者又是一位教師。作爲教師,他是一個教育家。他一生都在從事研究,作爲心理病理學家,他僅僅是一個研究者;作爲心理學家,他主要是研究者,號召進行自我沉思;作爲哲學家,他也是研究者。研究、汲取哲學史的進化;作爲哲學家,他還是研究者,從事對思維的解釋。
作爲研究者,雅斯貝爾斯首先是一個方法大師。他創造和描述了各種方法,而就其分析方法和從事現象學而言,他又是一個分析學家;就其作爲一個理解心理學家而言,他是一個心理活動的描述者;就他創造了方法大廈而言,他是一個進行觀察的方法的整理者;就他使只是內涵在總體性上達到統一而言,他是一個綜合家。
雅斯貝爾斯一生著作頗豐,包括但不限於:1913年《普通精神病理學》;1919年《世界觀的心理學》;1932年《哲學》、《時代的精神狀況》、《大學的觀念》;1935年《理性與生存》;1938年《生存哲學》(當時被禁止發表);1947年《論真理》;1948年《哲學的信仰》;1949年《論歷史的起源與目標》;1953年《作爲哲學家的列奧納多》;1957年《大哲學家》;1958年《哲學與世界》;1961年《大學的觀念》(新版);1962年《面對啓示的哲學信仰》等。
不過在中文世界裡,雅斯貝爾斯的一方面是知名度不夠高,另一方面對其感興趣的人羣不夠大,這就導致了中文翻譯作品的稀少以及翻譯深度的不佳。目前可供參考的書目爲: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雅斯貝爾斯著作集》,共37卷,但實際上市面上能買到的不過五本《生存哲學》、《哲學入門》、《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論悲劇》、《尼采》,另外還有老版本的《大哲學家》。同時還有兩本較新的《時代的精神狀況》以及小冊子《什麼是教育》。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斯·薩尼爾所著《雅斯貝爾斯傳》也是瞭解其生平和觀點的最佳也可能是唯一中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