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激勵鬥士 力克胡哲vs.理財大師 洪寶山
當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世界既熱,又平,且擠,所有專業都可外包,獨一無二的知識服務是什麼?─說自己的故事! 「站起來和倒在地上,哪個感覺比較好?你天生不是在地上打滾的。你要起身,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全然釋放你的潛力。」同樣一段話,因爲來自缺乏四肢,卻昂首站在你眼前,企圖喚醒所有人對生命的熱情,讓力克.胡哲(Nick Vujicic)透過2000多場演講,和暢銷書《勢不可當》、《人生不設限》,感動數千萬人。 5月2日,這位生命鬥士再度來臺,從「理財」走到「理善」的理周集團總裁暨《理財週刊》發行人洪寶山,爲了讓這股善的力量,延伸到臺灣更多角落,除了成爲「奇蹟再現」最大支持者,亦以自身經歷說明,爲何你需要知道力克.胡哲的故事。 當激勵鬥士遇上理財大師,讓你從深入挖掘自己,打造獨一無二的故事,賺進本世紀最重要的貨幣─影響力。文.社長 張淯
從《世界是平的》十大推土機,到《世界又熱又平又擠》警告:「世界失控的程度,遠超乎我們想像。」如今,再加上互聯網與大數據攪局,所有工作者、投資者,甚至企業本身,都擔憂將被資訊洪流淹沒,被人工智能、機器大軍取代,人類僅剩的優勢,到底還有什麼?
精神百富理周集團總裁暨《理財週刊》發行人洪寶山,以英國《沃特金斯評論》所發佈的百位最具精神影響力人物,說明:「能擁有積極正向思考,甚至將此能量推廣到全球,推己及人,讓透過各種媒介接觸到、認識到他們的人,都能感受到,並且善用正面能量改善人生的,將擁有本世紀最大的財富。」也因爲這一點,讓《理財週刊》決定接下生命鬥士力克.胡哲2015年「奇蹟再現」萬人演講會的主要媒體協辦,更動用所有資源,就是爲了讓這場活動散佈到臺灣更多角落。洪寶山分享,看到力克.胡哲的故事,就像讓他看見過去的自己,爲了對抗行動不便帶來的罷凌、職場的不公平對待,他如何激勵自己:「抱怨是沒有用的,要如何讓自己壓得越低,反彈得越高。」洪寶山表示,相信看到力克.胡哲,在沒有四肢下,卻仍然能夠自信、昂然地站在講臺上,企圖用自己的故事,喚醒每個人對生命的熱情,應該會跟他一樣感到汗顏,並發現自己其實已擁有很多。
生命鬥士力克.胡哲的故事,即使還沒看過暢銷書《勢不可當》、《人生不設限》,在無數媒體感動轉載下,很少有人能不印象深刻。站在超過兩千場演講臺上,他用自己的匱乏,鼓勵曾有輕生念頭的人:「十歲那年,如果我讓自己的臉,再往水下沉個十幾公分,或許我是能結束短暫的痛苦,但代價是什麼?我將看不到在夏威夷海灘,與海龜一同游泳、在加州衝浪、在哥倫比亞潛水的開心男子。所以,不要去犯我幾乎犯下的過錯。」
「如果一個沒手沒腳的傢伙,也能在全世界最頂尖的海灘衝浪,那麼,任何一件事對你都是可能的!」當這段話,搭配他以五趾不全的小腳抓穩衝浪板,加上一貫的燦爛笑容,正呼應當時的書名《勢不可當》,讓人相信,生命,真的沒有過不去的難關!
不過,力克.胡哲所展現的奇蹟還不僅如此,除了衝浪、游泳、潛水,從踢足球、溜滑板,到打高爾夫球,他樣樣都行。
求學時,他最高紀錄曾一天被十二個人嘲笑,十歲前曾三度自殺的他,卻能成爲高中母校第一個競選學生會主席的身障者,更取得會計和財務規劃的雙學位,熟悉投資領域,並擁有自己的公司與非營利組織。
他,究竟怎麼辦到的? 創造奇蹟力克.胡哲坦言,小時候,因爲有些同學叫他「怪物」或「外星人」,他曾經在家裡的衣櫃,一直放着一雙鞋,因爲他期待奇蹟會發生。也曾經和朋友一起在印度的農場上,用黏土做了手臂和兩腿,併爲他的四肢祈禱了九十分鐘,希望他們變得有血有肉。
但他發現,奇蹟,其實可以自己創造。力克.胡哲分享,十五歲那年,因爲聽了《約翰福音》裡盲人的故事,瞭解到他的缺憾,不是自己或父母犯了罪,而是上帝對他另有計劃。並在十六歲那年一次小型同學聚會,第一次分享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巨大的迴響,從而決定成爲勵志演說家。站在講臺上,他曾說:「如果你是罷凌的受害者,請記住,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不能被打敗。別人對你說什麼或做什麼,都無法定義真正的你。」
如果你正打算放棄夢想,力克.胡哲說:「告訴自己再多撐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再多撐一年吧。你會發現,拒絕退場的結果,令人驚訝。只有拒絕再試的人,纔會被打敗。」
從無到有
洪寶山分享,當初看到,「請你記住,這個沒手沒腳的人全球走透透,向數百萬人伸出援手,得到了無可估量的喜樂和愛。」心裡是非常震盪的。「就像力克.胡哲所說的,一般人通常太看重自己擁有的,而不是挖掘真實的自己。」洪總裁舉例,就像火星爺爺許榮宏在TED演講中希望傳達的,別隻看「沒有」,要懂得向困境借東西!
洪寶山以自身例子分享,能練就現在的生意頭腦,就是因爲小時候沒有零用錢,「所以,從國小我就懂得去商店找小孩喜歡吃的、玩的東西,再到工廠批貨。」大學時,爲了保住求學的機會,他不但克服行動不便的問題,當起派報生,更租下一整層公寓當起二房東,就爲了籌措學費和生活費。「一開始,對方還以我不能騎腳踏車拒絕我,但不服輸的我硬是學會了騎腳踏車,讓他無話可說,也因爲送報累積了第一桶金,纔有了後來的事業。」洪總裁說。光送報就能累積一桶金?聽來或許難以想像。洪寶山解釋,這是因爲他開始送報後就想,「派一份報要跑一趟,如果多派幾份報,不就有更多收入了嗎?後來再思考,除了派報外,這一趟還能有什麼收入呢?」
就因勤奮,加上讓突破、創新成爲一種習慣,讓他在派報生涯中,開發出夾帶廣告、拉廣告的業外收入。股神巴菲特從四、五○年代,在猶太裔父母的刻意栽培下,靠着好幾份報紙的送報工作,以及後來延伸出的訂戶推廣收入,累積第一筆財富。洪寶山卻是因爲「匱乏」,接踵這條許多鉅富也曾走過的路,一步步創建現在的事業。「所以我一直認爲,上天是公平的,就看你能不能正面思考,把危機當轉機。」也因有感於自己走過困頓,從無到有,很多時候就是一念之轉。
信任破滅從力克.胡哲、火星爺爺,到洪寶山以自身故事,化爲全臺理財教育的養分,可以發現─聽故事,雖然已經是人們被餵養了數千年的習慣,但在太多商業操作下,變得多疑的讀者、消費者,現在要求得更多了!《說故事的領導:說出一個好故事,所有人都會跟你走!》一書曾分析,如今在地表上,有許多成功的組織,都把說故事當成爲重要的領導工具:微軟、耐吉、迪士尼、好市多、摩托羅拉、柯達,甚至是美國太空總署,都必須透過說故事,來形塑企業形象。書中也提到,其中絕大多數公司都會指派高階的「企業故事家」(corporate storyteller)負責收集和分享公司內部重要的故事。在耐吉,所有高階主管都得擔任「企業故事家」的角色。
事實上,書中提到的許多企業,都已因爲不符社會公義,如微軟在軟體市場的壟斷、耐吉被控血汗工廠的負面形象,長年飽受爭議。
而摩托羅拉及柯達,則是未能警覺市場變化,被外來破壞式創新者淘汰的最佳案例。前者,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因從2008年起,全職投入與夫人聯名創立的基金會,挽救了一些頹勢。而後兩個企業的共同敵人─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最後留給世人的身影中最巨大,也最讓人感動的,或許不是每一代的iMac,或繼續延燒中的iPhone熱潮,而是他以自身罹病經驗,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那場演講。演講中的一番話:「你們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過別人的人生,不要被教條所侷限。意思就是不要接受別人思考的成果,不要被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聲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氣追隨自己的心與直覺,因爲你的心與直覺,其實早就知道你真正想成爲什麼樣的人。」賈伯斯的呼籲,又何嘗不是在所有企業和產品都過度包裝的情況下,逐漸喪失判斷與信任感的消費者心情。
真假故事
從鐵達尼號沉船中,挖掘出那隻沉睡多年,卻仍保持「滴水不漏」的硬殼行李箱,爲LV雋永與耐用的品牌故事,做了最佳宣傳開始,就連向來最精於包裝的時尚界,也不得不承認,當企業與媒體開始表裡不一,再天衣無縫、故作天真的包裝,也得不到讀者的信任。
就如時尚龍頭康泰納仕(Conde Nast)宣佈,「未來旗下的雜誌編輯,無論職稱,都要爲品牌贊助的廣編稿效力,無論是Anna Wintour(電影《穿着Prada的惡魔》所影射的美國《Vogue》總編),還是最基層的員工。」此舉,讓時尚權威喊出:「時尚已死。」「不過,這種警覺,卻還沒延燒到投資理財界,至少,臺灣投資者的理解程度還不夠。」洪寶山說。洪寶山分析,從基金、股票等各種投資工具,到動輒上千萬的房地產買賣,東方人對於投資理財所願意付出的時間、鑽研的功課,一開始令他驚訝地,少得可憐。
「因爲我小時候是苦過來的,累積第一桶金,開始創建事業後,就發現身邊的朋友或員工,怎麼唸書的時候那麼認真,買股票或基金時,卻只問一兩個人的意見,或是把理專的意見當成天,隨隨便便就做了決定。」
洪寶山說,這讓他決定投入投資理財的領域,最後甚至做了所有人都說最笨的決定─「辦雜誌」。「說故事是重要的,但要懂得分辨真故事與假故事,需要的,除了是邏輯訓練,專業領域的知識打底,更是不可忽視。」洪寶山說。
兩年前,有鑑於臺灣的投資環境,因政府的國際接軌不足、反應過慢,限縮了許多投資管道與報酬率,爲了帶領更多投資者走出臺灣,有辦法做到真正「投資全球」,理周集團及理善國際關懷協會更透過「愛之光培育計劃」,開辦「小小富翁養成班」,將理財教育延伸到學齡兒童。「臺灣因爲少子化的關係,城市的小孩幾乎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偏鄉的小孩因爲物資缺乏,更沒有機會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洪寶山分享,就因爲理周教育基金會從2008年開始辦理財公益講座以來,發現要真正做到「扶弱輔智」,讓臺灣變成「理財幸福島」,絕對要從學齡兒童做起。洪寶山認爲,一般提到理財教育,似乎多數是爲有錢人的小孩開設,以免造成「富不過三代」的慘劇。「但其實,我們更應該鼓勵沒有錢的小孩來學理財,才能在未來創造財富。讓窮,也不要窮過三代。」從時尚界的末日,到投資理財的春天,臺灣需要的,或許是更多願意面對真相,戳破「國王新衣」,給予人們真實感動的人物與精彩故事。
《理財週刊》將透過不定期跨界與各名人對談,挖掘各領域的真實與謊言,和所有工作者、投資者,乃至企業經營者,一同擦亮知識經濟時代,最不可或缺的洞察力。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765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