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長沙遊寧鄉,顛覆“寧鄉是鄉里”的成見!
圖文/謝昌明
接《老長沙遊寧鄉:登潙山尋潙水源頭》
老闆娘解夢道:“夢見兩個大佛,日後定能大富大貴。”我都七十好幾了,只求平安健康。她說:“夢中的橋,現地處同慶村廟灣組;夢見的磨針石,又名‘祖印石’,是一塊從地上冒出來、獨立存在的花崗岩巨石,表面積有20平方米左右,現立於迴心橋側200米處民居之間,是村民們茶餘飯後閒聊的場所和坐凳。你日後一定要去看看。”“好的,改日一定去還願啊!”
餐後告別農家,驅車前往黃材鎮。
黃材水庫,十萬民衆十年修築
黃材鎮位於寧鄉西部,潙水上游,因黃材水庫和炭河裡古城遺址而聞名。
車緩緩行於潙水左岸寬闊平坦的潙山下山公路上,十分鐘後來到草肥水美的平原上,停在千年古橋——姜公橋頭。此橋始建於後唐時期,並於1936年修復,長75.74米,寬3.62米,墩高4.84米,9個石墩,8個橋洞。一條小河自北向南,從橋墩間流入潙水,較潙水發源地水闊而豐。兩河匯成的三角洲,便是炭河裡,其西面是今黃材水庫大壩。
1958年以前,大壩所在地還是條河,兩邊是高山,人煙稀少,耕地少,是壩址的不二選擇。1969年黃材水庫大壩工程竣工,當時號稱全國三大土壩工程之一。書刻“黃材水庫”的米黃色巨石橫臥在大壩之下,四個白色的“黃材水庫”大字嵌在水庫綠草如茵的護坡上。
沿坡而上,右側有“當年修建水庫用的石碾”:1959年,十萬民衆肩扛手提修灌區,十年後竣工。水庫灌溉寧鄉、望城、益陽赫山,庫、塘、壩結合,蓄、引、提並舉,枯水季節向潙水補水7800萬立方米以上,爲城鎮居民提供飲用水2700萬立方米以上。
石碾旁有豎牌提醒:您已駛入寧鄉市黃材水庫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全長1200米。
我們隨衆來到堅實寬闊的主壩上,放眼望去,高峽出平湖,三面環山、樹木蔥蘢、水平如鏡……
下壩踏在炭河裡平實的土地上。舊時此地是四周山貨集散地,人們將竹木扎排載運木炭,隨水漂出潙山,在此下排或集中出售,久而久之,便成了“炭河裡”,即“轉運木炭之河”。
炭河裡,“活着的西周古城”
炭河裡,因“寧鄉炭河裡西周城址”而名揚天下。
炭河裡城址位於黃材盆地西部潙水及其支流瑖溪河交匯處,除保存有二百多米長的一段城牆外,還有城牆和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城外附近也有同時期的墓葬及普通居房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
隨着這座佔地約15萬平米的西周古城重見天日,考古專家認爲在西周早中期黃材盆地存在一個神秘的炭和裡古城,延續使用百餘年。這裡出土的銅器,爲湖南湘江流域出土商周銅器的典型代表,被專家稱爲“寧鄉銅器羣”。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獸面紋銅觚、象紋大銅鐃等在黃材出土的四件商代青銅器,佔據《長沙國寶檔案》青銅篇中前五席,尤以四羊方尊爲甚。
四羊方尊,國家一級文物,1938年寧鄉黃材鎮月山鋪(今黃材水庫,古名青羊湖)出土,多方輾轉、歷盡劫難、浴火重生,今藏國家博物館。作爲排名第三的十大傳世國寶曾多次出國展覽,並作爲中國文物的精華和古代青銅工藝的傑作編入中小學歷史課本。1964年,國家郵政局以四羊方尊爲圖案發行特種郵票,2009年又以其爲圖案發行郵資明信片。2007年,四羊方尊回長沙在省博物館展出,期間人山人海,我有幸目睹真容。
四羊方尊原物口寬52.4釐米、高58.3釐米、重約34.5千克。四方有羊首,故名“四羊方尊”。它是我國商代青銅器中獨一無二的珍品,長沙古代文明的見證。羔羊和美酒是古人心目中理想的人生享受,尊又是古代的盛酒器具,此尊將二者融爲一體,匠心獨具。
2005年修建長沙湘江風光帶時,在朱張渡南面修建一座四羊方尊廣場,其主體建築爲立於觀景臺正中央、巨大的仿青銅四羊方尊石雕。再現原物的風采,讓其在故鄉永駐。
2017年寧鄉撤縣設市所建的市府廣場南面,一座巨大的四羊方尊雕塑,廣而告之本大廈是它的出生地所在的市府所在地。
剛進入黃材大道口,一座巨大的“四羊方尊”告知你即將進入炭河古城,離遺址公園近2公里。
炭和古城被譽爲“活着的西周古城”,由烽火臺、詩書門、禮樂門和西門構成景區的中軸線,一臺三門均爲夯土建造。古城的夯土構造物達2萬多方,是全國最大的夯土工藝建築羣,尤以禮樂門最爲氣勢宏偉,以禮待各方賓客進入炭河古城。
迎着晨暉,在衆多騎士和戰馬護衛下緩緩穿過禮樂門,在獵獵幡旗的迎風招展中,來到古城門口的廣場,四羊方尊雕塑輪廓巍峨,氣勢昂揚,人面方鼎那張雄渾的臉龐赫然在目。
武王廣場“牧野之戰”羣雕嚴陣以待,當年絕地反擊時以一當十的英勇,一展無餘。一幢幢氣勢恢宏的仿古建築依潙水而立,分爲西周風情街區、“炭河千古情”大劇院、西周王宮三大街區。街道縱橫、人來人往,牌坊林立,商鋪、酒樓、茶樓鱗次櫛比,景象繁華。處處編鐘古樂繞耳,我等凡夫俗子晃晃悠悠走在西周古城石板路上,恍惚間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三千年前的西周。
宋城演藝大劇院的大型歌舞《炭河千古情》演出悽美雄壯而又大氣磅礴,以西周王朝燦爛的歷史文化爲背景,以國之重器“四羊方尊”的傳奇故事爲主線,再現了三千年前刻骨銘心的愛恨情仇。數百位演員傾情演繹,在水、陸、空三維立體間,唱響了一曲感天動地的炭河千古傳奇。
風情街對面是炭河裡青銅博物館(寧鄉市博物館),大門外左側又有一座四羊方尊雕塑,背倚遠處的青山綠水,似乎在向人們訴說:我出生於此地,但真身卻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城。
此博物館是湖南唯一的青銅文化專題館,以寧鄉境內出土的青銅器爲載體,炭河裡遺址爲依託,再現商周時期炭河裡輝煌歷史。
博物館建築面積8662平米,藏品5027件,有國家一級文物4件:銅瓿、銅鐃、提樑卣等。主廳處一座放大數倍的四羊方尊雕塑金光燦燦,顯示其價值連城。
博物館由入口廣場、文化廣場、展館組成,三者位於同一中軸線上。沿中軸線地面上,有一組代表商周時期青銅紋飾和迴文的地面浮雕。廣場中央地面,特設一羊首圖騰浮雕,代表着遺址公園的文化符號。
從廣場兩側寬敞遊道的盡端拾級而上,來到主體建築——青銅博物館。其主入口雨棚下方爲一幅商代“人面方鼎”的形象,引人注目。展館的後廣場與遺址公園的其他景點相連。
景區點多面廣,因時間有限只參觀了文物發挖坑、木棧道、古驛道長廊、秉戈札器、遺址本體等。
炭河裡,成就了驚震中外的“炭河裡文化”,成了寧鄉燙金的文化旅遊名片。寧鄉政府重金打造的炭河古城,自2017年7月開門迎客至今,仍盛況空前、人流如織。來寧鄉觀光旅遊,最先去探尋、最不能錯過的,便是神秘的炭河裡。
山水如畫的橫市鎮
我們在出禮樂門右側、人面紋方鼎雕塑前的商業街午餐,再品潙山潙水的豆腐、高山魚、臘肉、土雞、乾菜,買了些潙山黃桃、山地野生彌猴桃、山裡野生板栗,喝過“潙山毛尖”後,離開炭河古城,沿潙水左岸開始新的遊程。
車沿着潙水左岸緩緩前行,橫市鎮的千手愛心大屋和諧美好的風景映於眼簾。
橫市爲寧鄉最古老的市鎮之一,曾是寧鄉前身、三國時的新陽縣和新康縣的縣治,治設長橋,存續了163年。長橋因跨越潙水的一拱跨度30米的石拱橋而名。橫市老街兩面環水,東、南至潙水邊,西北濱鐵衝河,乘船可上縣城,至今還保存有古代木樓。
橫市鎮的雲山書院是寧鄉古代四大書院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爲雲山學校,“寧鄉四髯”同在該校讀書和任教,並從事革命活動。今爲省文保單位。
駛過新建的鎦子洲鋼索斜拉大橋後,沿濱江大道在潙水東岸前行幾分鐘後,車停在寧鄉城發集團東城開發公司前。登上標高10米的潙水防洪大堤,放眼望去,頓感心曠神怡,上游爲雄偉壯觀的鎦子洲大橋,下游是小家碧玉的潙江橋,又一個高峽出平湖,水平如鏡、清澈見底、水甜清香……
我若是個畫家,畫夾上定是一幅美圖秀秀;我若是個詩人,定能詩情歌賦入畫來。暫且借用范仲淹的詩句“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爲這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山水畫作配畫詩吧!
我們在寬闊平實的河堤走了幾個來回,拍了不少照片,以照爲證。
接着我們行走在南門橋至金州大橋間的濱江大道上,長約4.5公里、寬約30米、雙向四車道的沿江馬路,與寬闊清澈的潙水城區段景觀風光帶、潙東新城的花園洋房組成的“十里畫廊”,綠意縈繞,賞心悅目。
兩橋之間的潙豐壩,63年前橫臥在潙水之腰,用於城市供水,農業灌溉,現成爲寧鄉首個大型音樂噴泉。五個壩柱上的“共築中國夢”五個大字特別顯目,國慶70週年起每晚七點開放,現已成市民健身休閒的新潙豐壩。
穿過金洲大橋橋洞駛上防洪大堤,大堤堅固寬闊,會車不成問題。壩坡綠草如茵,潙水河面寬廣平靜,不時鷺鳥翔集。兩岸樹蔭下,釣翁時而歡叫、時而靜默。
很快,我們來到金洲壩上的風雨廊橋,長263.7米,寬4.9米。作爲湖南最長、全國第二廠的風雨廊橋,其建築盡顯古典園林風格:點串線、點線面結合,將自然界豐富的形象與城市景觀集納在有限空間裡;7個古亭,大屋檐、翹屋角、屋頂層次分明、仿木結構;連廊採用雙坡建築風格,配以木質掛件;以自然山水地貌爲骨架,融歷史文化內涵,串民族風情主線,包含連廊亭榭、金洲湖溼地以及沿河風光帶等多種景觀,成爲寧鄉金洲湖國家溼地公園核心景觀。
風雨廊橋跨潙水東西,攔河壩截潙水爲南北段,蓄水行洪。其與潙豐壩形成的河段,碧波盪漾的潙水,綠草如茵的壩坡,又一高峽出平湖。十幾個閘門只開一個,潙水北段水位明顯降低,河牀見底,魚兒在跳躍,幾人在齊膝水中用網撈魚。
潙水下游至南灣進入潙水望城區段,2021年湖南省50條“美麗河湖”之一,兩岸植被錯落有致,河面漸寬、水更清澈、水位漸升、水流漸急,在瀟湘大道北段距新康鎮不遠的河堤大壩下的“潙水水閘”流入湘江(1958年河流改造工程前,經靖港入湘江,改後經新康首修築堤、堵口、河牀,馴潙水東入湘江)。
潙水水閘
潙水經多個閘門洶涌匯於湘江,嶽麓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管閘門排出的淨水澎湃,大有潙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湘江不復來之氣勢,龍王港河水入湘江之勢與之無法相比的(潙水水閘按5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主要由水閘和交通橋組成,於2014年11月實現開閘放水)。
驅車三百多公里,登潙山、尋潙水之源、順流潙水觀賞、遊寧鄉市景,徹底顛覆了“寧鄉是鄉里”的成見,若有再次擇居的可能,我會選擇寧鄉定居的。
(“一江六河”系列文之三下集,未完待續)
1.嶽麓山下龍王港,梅溪湖國際新城的一條“金腰帶”
2.長沙新晉網紅打卡地一一圭塘河的今昔
3.老長沙遊寧鄉:登潙山尋潙水源頭
4.實探春晚長沙分會場——憶濱江文化園今昔
參考資料:《長沙百景》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表。編輯 | 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