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遊茶鄉「初鄉茶間」用旅行看見幸福

初鄉茶間安排民衆及遊客貼近茶鄉產業文化,賦予茶葉更深而立體的風貌。(圖/初鄉茶間提供)

鹿谷新鄉初鄉社區是凍頂烏龍茶葉發源地產區,因農民的種植管理區域改變,社區已閒置許多的茶間,而興趣押花的朱怡甄與南開科技大學,進行工藝與資訊的結合計劃,因緣際會下產生一連串的美麗火花,使李光曜與朱怡甄夫婦返鄉營造家鄉環境,更努力推展茶鄉文化體驗,與教育部計劃的智慧科技與產業創新跨校教學聯盟、社團法人南投縣休憩農園產業促進會、南開科技大學民生學院數位生活創意系、臺中教育大學及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中區產業服務處的多年努力下,將雜亂的環境改善,閒置的茶間整理營造成「初鄉茶間」。

社團法人南投縣休憩農園產業促進會理事長朱怡甄說,一個茶莊門外婦,靠自己的力量重整茶間談何容易,自然無法與分工精細的茶葉市場競爭,加上「初鄉茶間」偏離主要交通要道,想要吸引目光,只有重新定義茶葉與人之間的關係,賦予茶葉更深的感情,觀光客纔會主動前來,因此將自己興趣的押花創作與茶相結合「書籤」「母親卡」「幸福茶樹」「押花茶罐」等手做體驗,與社區媽媽一同特別準備的「採茶餐」,餐食的特色「新鮮、當地」,所有食材均當日當地現採,有香甜的地瓜飯還有鮮美的山菜時蔬,不僅可口,在視覺上也有非常多元、鮮豔的感受。

從採茶、採茶飯、揉茶、焙茶....,有志於推廣茶鄉文化的地方人士,打造重新定義茶葉與人關係的各式體驗。(圖/初鄉茶間提供)

因應而成的茶鄉小旅行,能安排民衆遊客更貼近社區產業文化與茶,採茶、採茶飯、揉茶、焙茶、押花茶罐、茶與音樂饗宴、評鑑茶等等,重新定義茶葉與人之間的關係,賦予茶葉更深的感情,「初鄉茶間」旁的李宅三合院與輕便車(五分車)園區,這兩三年成爲南開科大與臺中教育大學學生的實習場域,藉由南開科大學生的場域實習,從油漆牆壁到重新擺放內裝,實習生的創意賦與茶間全新的生命,臺中教育大學學生亦設計出茶鄉遊程體驗APP與初鄉茶間名片等,給學生能依其專長協助地方,有更務實的效益。

初鄉茶間的茶藝老師,細心講解鹿谷茶的歷史,也簡單的傳授泡好茶的方法,遊客可以一邊品嚐茶藝師泡的精緻好茶,一邊感受茶湯的溫潤。(圖/初鄉茶間提供)

在三合院的廣場上也同步準備着茶席,每張茶桌都有專業的泡茶師在等候玩家們,待大家用餐完畢,便可三五一桌、圍坐在星空下,佐着輕輕的蟬鳴蛙叫和微風,專屬智活玩家的竹口笛音樂會就要開始,讓茶香與樂音交織於宴會中一起呈現,首先由茶藝老師講解了鹿谷茶的發展歷史,也簡單的傳授泡好茶的方法,同時可以品嚐到茶藝師泡出的精緻好茶,一邊感受茶湯的溫潤,同時聆聽悠揚歡樂的樂音。

鄭瑞賢老師精通20餘種中外樂器,出生於音樂世家更熱愛音樂,他爲與紐西蘭音樂交流希望呈現臺灣特色,而專研的竹口笛亦獲得專利,竹口笛更是與在地產業緊密結合,這個造型精小的樂器音域能擴展至十三音,搭配老師特別編曲的配樂,竹口笛的演出就豐富且精彩了。

「初鄉茶間」附設生態園區約有2公頃,種有臺灣原生植物牛樟、鳳凰山茶花、桃實百日青、蘭嶼月橘、青剛櫟等200多種珍貴植物,有掛解說牌,透過手機掃描也能顯示,或預約帶領遊客參觀園區,介紹原生植物、自然農法、有機栽培等,戴斗笠穿採茶衣上工採茶,體驗手採茶一心兩葉撇步,大家直呼有趣,回到茶間傳授茶葉沖泡技巧並沖泡四季春、高山茶、烏龍茶、貴妃茶及紅茶茶湯,供遊客品茗,辨認鹿谷五種特色茶湯滋味,瞭解好茶是茶農辛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