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下鄉 科技上新——遼寧夏管一線見聞

新華社瀋陽7月21日電 題:農技下鄉 科技上新——遼寧夏管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武江民

手指輕輕一點,吸肥、攪拌、灌溉一氣呵成;植保無人機當主角,3畝水田施肥只需幾十秒;盯着大屏幕種地,蟲情監測、氣象預警等數據一目瞭然……正值夏季田間管理關鍵時節,記者在遼寧各地走訪看到,科技成爲農田夏管主力,爲豐產豐收保駕護航。

清早,阜新市彰武縣五峰鎮大有亨村傳來陣陣嗡鳴聲。挺拔翠綠的玉米地上空,一臺農用無人機勻速前進,均勻地噴灑肥料。另一片地裡,玉米叢下分佈着管網,種糧大戶孫繼剛在有機肥數字化智能一體機的屏幕上輕輕一點,即可完成吸肥、攪拌、灌溉,一株株玉米在現代化自動滴灌設備下“吃飽喝足”。

55歲的孫繼剛去年在專家指導下應用了密植及水肥一體化技術,1萬多畝玉米全部實現增產。今年,孫繼剛又探索智能化田間管理,安裝了溫度、溼度等儀器,根據監測結果進行水肥作業,實現精準化作業。

三分種,七分管。鐵嶺縣蔡牛鎮張莊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道出了夏管新變化:“以前種地只靠經驗,現在缺啥、少啥一目瞭然,我們結合數據和經驗,能科學種地、提升產量。”

走在合作社的智慧農業基地,記者看到每隔兩畝地就有一個昆蟲誘捕器,進行害蟲監測、誘捕、捕殺。四周還有多功能氣象站、農情信息採集儀、四處張望的攝像頭不間斷地採集信息。土壤裡,各種插入地下的傳感器,監測着土壤溫溼度和土壤氮磷含量。

除了新科技,還有不少農業專家、農技人員奔走在田間地頭,爲農作物“把脈問診”。在營口大石橋市水源鎮水源村,一節田間課吸引了不少農戶前來取經。農技人員逐田逐塊指導農戶施肥、選藥,及時清除雜草,減少蟲源、病源。

在瀋陽市甦家屯區的一塊示範稻田裡,瀋陽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曹英麗帶領團隊,啓用多光譜無人機對水稻進行“掃描”,捕捉病蟲害信息,隨後植保無人機將赤眼蜂丸均勻地撒進稻田。赤眼蜂釋放後,孵化寄生於二化螟蟲卵,起到“以蟲克蟲”的作用,畝成本僅十餘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