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洋洋不想動嗎? 小心季節性憂鬱症找上門
▲臺南市衛生局積極推動憂鬱症共同照護網。(圖/臺南市衛生局提供)
天轉涼,秋意濃,夜晚逐漸拉長,據精神科門診觀察,原本有憂鬱症病史的患者,每當夏秋交換,尤其斷續下雨,最容易讓情緒惡化,秋天之後,日照長度縮短,影響神經內分泌與大腦情緒調節的功能,研究發現,血清激素與褪黑激素的功能,與季節變化及日光長短有關,而這兩種激素都與憂鬱症形成息息相關。
臺南市衛生局說,邱小姐是一位30出頭的上班族,每年到了秋冬,就開始變得鬱鬱寡歡,整天無精打采,懶洋洋的不想動,食量大增整個人胖了一圈,三天兩頭請假,建議邱小姐至精神科就診,證實罹患典型季節性憂鬱症,配合醫師藥物治療,及建議其多至戶外走動曬太陽,幾周後已有明顯改善。
治療季節性憂鬱症,除了傳統的藥物治療外,常合併或單獨使用光照治療。尤其嗜睡、暴食等症狀,對光照治療的反應特別好,若環境氣候許可,每天增加出外日照時間,有助憂鬱情緒的改善。另外可調整飲食、運動亦有幫助,如果症狀持續兩周以上,嚴重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應儘快就醫尋求協助。
衛生局呼籲當您身邊親友在季節交替時出現情緒焦慮憂鬱、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倦怠、嗜睡、暴食、注意力不集中等,家人與親友適時的支持與關懷也是非常重要的,可利用心情溫度計(BSRS-5)協助進行檢測。
周邊的親友適時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守門人精神,促進病人及早就醫恢復心理健康,倘若情緒障礙持續兩週仍無法緩減,或持續有自殺意念,親友應儘快陪伴以尋求心理衛生或精神專業人員協助,並持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