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批政府不重視少子化問題 學者:經濟非主要因素 社會安全是隱因

王育敏出示數據指馬政府時期面對少子危機提出對策,明顯提升生育率。(黃世麒攝

馮燕(左起)、王育敏及薛承泰舉辦「生不如死!臺灣新生兒人數創史上最低僅16.52萬」記者會。(黃福其攝)

馮燕提醒「社會安全」是出生率的另一隱性因素。(黃福其攝)

臺灣人口數進入負成長時代,呈「生不如死」。(國民黨提供)

2020年臺灣新生兒人數創史上最低僅,16.52萬。(國民黨提供)

婦幼節將屆,國民黨召開「生不如死!臺灣新生兒人數創史上最低僅16.52萬」記者會,文傳主委王育敏指出,我國2020年總生育率下逼0.99,新生兒人數創下歷史新低,邁入「生不如死」的總人口負成長時代,痛批蔡總統不重視少子化問題,2020年提的5000元育兒津貼政策淪選舉口號,過去衛福部長林奏延曾設立少子化辦公室現任部長陳時中上任後卻停擺至今,雖改以行政院溝通平臺取代,卻沒發揮任何功能,造成臺灣今日危機。

對於出生率屢創新低,有人歸究生活經濟壓力。行政院前政務委員臺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認爲,經濟雖是出生率的必要條件,但並非主因觀念與生活型態更是必要條件。經濟問題向來存在,尤其50 年、70年前經濟壓力更大,出生率仍比現在高許多,因爲過去對生育下一代看得比負擔更重要,所以願意生孩子現代人卻認爲負擔大於希望,加上非主流婚姻等因素,所以「加碼不見得有效,觀念很重要」,出生率若掉到1以下,經濟加碼效果就非常有限。

臺大社工系教授馮燕也說,所謂經濟壓力真的只是「說法」,調查訪問女性結果顯示,經濟考量往往排第三到五之間,第一個理由都是配偶的態度,近九成女性想小孩,但通常不敢一個人生養,因爲怕丈夫不太負責任會自己一個人帶小孩。第二個理由是同儕氛圍,通常公司若鼓勵生育,女職員生育率就會提高,反之會減少。

馮燕說,不生小孩還有一個隱因,就是社會安全。例如韓國,只要北朝鮮飛彈,當年韓國出生率就下降;若朝鮮半島情勢穩定,安全性一提高,韓國的出生率就會提高。在臺灣沒人敢說出生率下降是因爲兩岸安全,蔡政府的兩岸關係態度明顯有備戰氛圍,雖然社會學家不願往那個方向歸因,但她確實聽到年輕人提到,兩岸如果開戰「爲何還要讓孩子來受罪」、「萬一開戰,還得帶着孩子逃難」。

王育敏也指出,去年新生兒人數創史上新低,與總統的態度有很大關係。馬政府時期新生兒曾跌到16.6萬的低點馬英九視爲國安危機,推許多政策拉擡纔回升到23萬;反觀蔡總統就任後卻逐年下降,很少提醒少子化危機或鼓勵生育政策,2020選舉時蔡英文提出發放5000元津貼,不料竟是分期付款,今年8月纔要調到3500元,明年8月纔要調到5000元,難道要當成2022年選舉的加菜金

薛承泰預測,臺灣今年的新生兒人口數可能會跌破15萬人,少子化危機已經呈現,依此趨勢,2000年臺灣老年人口僅佔8.6%,目前佔 16%,估計到了2040年老年人佔比恐將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