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招能填補兒科醫生缺口嗎?醫生:根本原因還是沒錢
“坦白說,根本原因還是(沒)錢。錢多一點,哪怕工作累,人也會自然而然地留下來。”
國務院日前發佈文件稱,2020年大幅度擴大四類醫學研究生招生規模,其中就包括兒科。兒科醫護長期“缺口大”的問題,能通過擴招解決嗎?爲此,觀察者網27日採訪了“上海某三甲級兒科專科醫院”兒外科凌醫生和兒內科李醫生(均爲化姓)。她們認爲,擴招能解決一定問題,但更根本的舉措在於提高待遇。此外,在擴招的同時應該注意保證生源質量。
李醫生對一個問題印象深刻,“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加拿大醫生,他問我收入這麼少,爲什麼還堅持做?”
同樣的問題幾天前曾引發輿論關注。23日,一份網傳的“安徽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醫護人員轉崗報告”被媒體曝光,10名醫護人員聯名寫道:“兒科醫護人員本月績效比在醫院有編制而整年不上班的人員都低,怎麼養家餬口?”
雖然當事醫院通過臨時調整政策,解決了當下的矛盾。但長期以來,兒科醫護“工作累、工資低”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兩位醫生還透露,今年以來的新冠疫情更是讓這一“頑疾”雪上加霜。
“當兒科醫生,你最好家庭條件優渥”
凌醫生和李醫生目前都是醫院的規培醫生,規培指的是“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培訓時間一般爲3年。目前,這幾乎是每一個醫學生成爲正式醫生之前的必經階段。
“要正式成爲一個兒科醫生,最快也要8年,”李醫生說,“如果是一個博士畢業的兒科醫生,那他的成長路線可能是這樣的: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3年規培,有的醫院還需要幾年專培(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
“算下來,醫學生如果碩士畢業正式工作,最少需要8年時間。博士的話,至少也要11年。成人科室現在基本都要博士了,兒科因爲缺人,碩士畢業要是不挑,也是能找到工作的。”她補充道。
學醫是耗時長、成本高的“苦差事”,所以許多臨牀醫學的學生在研究生階段選方向時,都會優先選擇比較“吃香”的研究方向。
然而,兒科因爲“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一直以來都不太熱門。李醫生和凌醫生的同學當中,選兒科方向的“沒幾個”。
“我選兒科,是因爲真的感興趣,”凌醫生說,她基本屬於用愛發電那一掛。
“我一方面是因爲喜歡小孩子,願意給小孩子看病,另一方面是因爲兒科醫生缺口大,比較好找工作。”李醫生表示。
當前中國兒科醫生總數約爲10萬人,卻要服務2.6億0歲至14歲兒童,平均每2000名兒童才能擁有1名兒科醫生,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
儘管存在巨大缺口,兒科醫生供不應求,但他們的待遇依舊很低。“醫學界”發佈的《2018年中國醫生薪酬報告》顯示,兒科醫生的年收入爲10.21萬元,低於平均線11.7萬元。
凌醫生和李醫生坦言,她們目前的年收入是十萬元左右。“但我們在上海,生活成本真的很高,”凌醫生說,“作爲一名兒科醫生,付出和收入並不成正比。如果要選這行,你最好家庭條件優渥。”
爲改革我國兒童醫療服務,2016年國家衛計委在《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提高兒科醫務人員薪酬待遇。在醫療機構內部分配中,要充分考慮兒科工作特點,合理確定兒科醫務人員工資水平,兒科醫務人員收入不低於本單位同級別醫務人員收入平均水平。
上海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爲114962元。
李醫生也抱怨:“累死累活的,一個月就拿幾千塊錢,有時候真的是不想幹了。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加拿大醫生,他問我收入這麼少,爲什麼還堅持做?哎......”
兒科待遇低,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經濟效益不好。
安徽宿松縣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26日告訴觀察者網,該院兒科的創收能力一直不如其他科室。因此,醫院一直對兒科有政策上的傾斜。
“兒科賺的少有很多原因,”凌醫生說,“拿口服藥舉個例子。用藥是按照體重來的,你想想兒科患者的劑量,可能一天只吃成人劑量的幾分之一。”
“一個孩子來看病,有時候來6個家長...”
疫情之前,兒科人多是常態。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兒科主任周忠蜀25日曾告訴媒體:“有的兒科醫生接待病人最多時,一天能看200多個,值個小夜班,看100多個病人也是常事。忙的時候連口水都不敢喝,怕上廁所耽誤時間。”
和其他科室不一樣,兒科分淡旺季。
“我們忙的時候科室4天輪一次夜班,不忙的時候6天輪一次,”李醫生介紹,對兒內科來說,一般每年流感的時候是一波高峰,開學的時候又是一波高峰。小孩子的免疫力比較弱,聚在一起就容易生病。
凌醫生則表示:“寒暑假是外科開小刀的旺季,人超多。”
忙碌之外,兒科醫生還面臨着來自患者家屬的巨大壓力,一些不配合、不理解醫生的家屬甚至給診治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困難。
“一個孩子來看病,有時候能來6個家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全家總動員,”凌醫生說,現在年輕家長基本都很配合,問題主要出在一些老爺爺老奶奶身上。有一次在骨科急診,她直接把一個態度豪橫的上海爺爺“請”出去了。
老爺爺:醫生,趕緊給我們開片子。
凌醫生:孩子什麼問題?
老爺爺:他骨折了,他生病了,你不要管,你就給我們開片子,我們去做。
凌醫生:你給小孩子脫掉衣服,我先看看他哪裡痛,哪裡有問題。
老爺爺:你不要碰我孩子,你碰他他太痛了,不要碰他。
凌醫生:我是醫生,我當然需要摸一下你家孩子,你不讓我摸,難道我要全身都給你開片子嗎?我當然要挑一個部位去開片子啊。你們要看,就讓這個大爺出去,不然我沒法給小孩做檢查。
回憶起這個病人,凌醫生至今非常生氣。她說,“有的家長太寶貝孩子了,還會因此苛責醫生,說什麼‘我們孩子病的這麼重,你們怎麼這麼雲淡風輕,一點措施也沒有’。但其實生病都是有個過程的,心急也沒用。如果真是很急的病,醫院不會讓你等,都是綠色通道直接送到監護室。”
作爲內科醫生的李醫生說,她最頭疼的是跟家長解釋抽血。“住院的小朋友如果病情複雜,有時需要進行多項抽血檢查。有的家長會說,怎麼一進來就要抽血啊,抽十幾管血,小孩子本來沒什麼,抽血都給抽壞了。”
“一管血一般1-2毫升,都是做檢查要用的。”李醫生無奈地搖搖頭。
工作之外,她們還面臨着科研的壓力,可以說是“白天當醫生,晚上寫文章”。
凌醫生坦言:“不發文章你就不能升職,每個醫院升職都會有文章要求,只是量不一樣。很多醫生休息的時候就在看文獻,我覺得這種壓力也是很多人離開這個體制的原因。”
醫護人員正在爲孩子抽血化驗 圖源:中新網
“疫情期間,我有個月發了不到1000塊”
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讓兒科醫生“狠狠休息了一把”。
疫情期間,去醫院看病的孩子驟減。兩位醫生所在的兒童專科醫院也從人滿爲患,變得門庭冷落。
李醫生解釋道:“小孩子生病是因爲抵抗力弱,只有一羣人聚在一起,感染的可能性才大,疫情期間都待在家裡,感染可能性很少。另外,疫情期間家長帶小孩子去醫院也變得更慎重,不會有點小毛病就往醫院跑。”
病人少了,兒科醫生的工作壓力確實沒那麼大了,但經濟壓力隨之而來。
“沒錢了啊,”凌醫生說,“我疫情期間還在上班呢,有個月一共發了不到1000塊錢。”
在我國疫情防控常態化之後,醫院的人流量也慢慢恢復。但李醫生說,“兒科恢復地比成人科室慢很多,很長一段時間裡病人都少。現在算是基本恢復正常了,比如說呼吸科,之前都沒啥病人,9月正式開學之後就恢復了。”
兒科醫生:擴招可以解決一時問題,但根本原因還是錢
兒科醫生短缺、壓力大待遇差等問題已存在多年,卻一直沒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9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2020年大幅度擴大四類醫學研究生招生規模,其中就包括兒科。
對於這次擴招,凌醫生表示:“學兒科的多了,相應的,做兒科的醫生就會增多,所以這是可以解決一時問題的。我們希望未來的兒科醫生越來越優秀,但大幅度擴招會不會導致生源質量下降也是個問題。”
李醫生認爲:“一個專業好不好,還是要看這個專業的前景。前景好的話,不用擴招,也有很多學生搶着選。”
“坦白說,根本原因還是錢。錢多一點,哪怕工作累,人也會自然而然地留下來。現在兒科的‘蛋糕’就這麼大,擴招之後分蛋糕的人變得更多,待遇會怎麼樣還是個未知數。”
錢,俗氣又真實。
除了錢之外,你們還需要什麼?
“還需要愛和鼓勵。”凌醫生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