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車企“盯上”本土初創公司的背後原因是?

作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汽車產業迎來投資熱潮,衆多跨國企業紛紛選擇與中國本土初創公司合作,加速在中國市場的佈局。近日,全球頭部汽車零部件製造商採埃孚便與中國智能駕駛技術供應商瞳威視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並領投天瞳威視C輪1.5億美元融資。不止天瞳威視,地平線禾賽景馳等衆多本土初創公司也吸引到跨國企業投資或者入股。他們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衆多跨國企業將其納入“朋友圈”?

“大+新”優勢互補

“新四化”浪潮洶涌來襲,正在加速重塑汽車行業格局。汽車產業鏈上的各方都在努力轉型,力圖打贏變革之戰。與初創公司合作,成爲各大跨國企業在新格局中增強自身競爭優勢的途徑之一。

據瞭解,戴姆勒集團自動駕駛與電動汽車領域已投資數十家初創型企業,保時捷旗下的保時捷創投自2019年起便將目光投向美國、以色列以及中國的初創公司,年投資額度達1.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寶馬也不甘示弱,2015年便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啓動“寶馬初創車庫”,旨在尋找高潛力的初創公司,將這些創新公司的解決方案與寶馬戰略相結合,以技術投資的方式與初創企業展開合作。

“大象轉身”雖難,藉助外力或可開闢捷徑。隨着汽車產業變革的不斷加劇,爲迅速切入新能源智能網聯新賽道,直接收購或入股相關領域的初創公司成爲了傳統OEM或零部件供應商的不二之選。得益於自身的靈活性與開放性,初創公司往往能夠迅速把握行業風口,在創新技術路線上率先佈局,奪得先機。正因此,汽車巨頭紛紛瞄準初創企業,試圖依託其技術優勢實現自身在智能化、網聯化領域的迅速佈局。通用汽車總裁Dan Ammann在通用收購自動駕駛初創公司Cruise Automation後便表示,Cruise能夠爲通用提供獨特的技術優勢,加速公司無人駕駛汽車的開發。

深耕於新興細分賽道的初創公司,同樣需要傳統巨頭的支持。大多初創公司“手握”大量高精尖人才和技術,憑着一腔熱血入局汽車圈,然而它們往往在現金流、供應鏈上下游關係上面臨較大風險。若想在汽車行業立足,初創公司有必要意識到傳統汽車行業的複雜性,利用好自身優勢,與傳統零部件巨頭或整車企業攜手共進。

一方有雄厚資本,一方有奇思妙想,與“硬碰硬”相比,跨國企業與初創公司展開“大+新”的合作纔是推動雙方發展的最優解。正如天瞳威視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王曦所言:“採埃孚與天瞳威視通過加強技術交流,共同構築起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平臺。”

本土初創公司已成“香餑餑

近幾年,我國本土自動駕駛初創企業頗具熱度,跨國企業積極將其納入“朋友圈”。今年3月,我國初創企業Momenta宣佈完成C輪共計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3億元)融資,豐田、博世、戴姆勒等行業巨頭均參與其中。4月,汽車零部件公司安波福與我國知名AR-HUD新創企業銳思華創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動AR-HUD產品在汽車智能座艙系統上的應用開發與推廣。同月,大陸集團與地平線宣佈共同成立智能駕駛合資公司,進一步深化雙方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在產品質量、供應鏈以及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方面的優勢。

在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薛旭看來,我國初創企業在自動駕駛等領域相對成熟的技術優勢對跨國公司具有極強吸引力。以此次與採埃孚展開合作的天瞳威視爲例,天瞳威視在低速自動駕駛技術上的發展恰恰彌補了採埃孚在該場景上存在的短板,成爲二者合作的原因之一。頗具自動駕駛領域獨角獸潛質的地平線也憑藉在車規級自動駕駛芯片和算法技術上的領先優勢,頻頻受到跨國企業青睞。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1-5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5萬輛,同比增長2.2倍,比2019年同期增長94.2%。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傑指出,今年5月,中國L2級智能駕駛裝載率已超15%,在全球範圍內具備先發優勢。得益於政策、技術和市場的多重推動,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上表現優異,讓衆多跨國企業想要進入中國市場分一杯羹

然而,受制於中國路況以及數據安全等原因,跨國企業的本土化道路略顯困難。採埃孚集團中國電子與駕駛輔助系統事業部工程總監邢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的自動駕駛路況條件複雜,如果單獨爲中國市場做相應適配,在地圖繪製、數據迭代上均需耗費大量成本。因此,爲適應中國本土需求,跨國企業與本土初創企業的結合成爲首選方案。

“技術輸出”時代有望到來

“中國向國際上輸出技術的時代很快就要到來。”薛旭向記者介紹,儘管我國在技術先進程度上仍非世界首位,但我們在技術研發能力進步的同時還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在這一背景下,跨國企業與本土初創公司在技術上展開合作的模式或將成爲未來合作的主流模式之一。

薛旭強調,如今本土初創企業與跨國企業的合作與以往的合作模式截然不同。他說:“過去很多與外資合作的企業都是以外循環主體,技術和市場‘兩頭在外’,本土企業依靠外方提供的技術和資金,發揮的僅僅是中國勞動力的優勢。”在當前構建的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本土初創企業與跨國企業的合作必須要顛覆過去“兩頭在外”的合作模式。

首先,本土初創企業是以技術優勢吸引了跨國企業的收購、投資或入股,那就必須在合作中保證自己的知識產權,確保核心技術掌控在自己手中。其次,初創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合作要做到市場的內循環,即在中國本土打開對自身有利的市場。“在保證知識產權與本土市場的前提下,本土初創企業同樣需要藉助外循環,即海外產品的供應,來提升自身的發展能力。”薛旭說。

從勞動力吸引到技術吸引,再到未來的技術輸出,可見我國汽車產業近些年在技術研發上的不斷進步。薛旭指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汽車產業在技術研發能力和技術人才儲備上都上了一個臺階,具備了很強的技術突破潛能。加之,我國規模龐大的本土汽車市場,在“新四化”的變革浪潮中,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將頗具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