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感知、會思考、有溫度,這是智慧城市的“心跳”
新華社合肥2月1日電題:可感知、會思考、有溫度,這是智慧城市的“心跳”
入冬以來,爲確保極寒天氣下天然氣的安全穩定供應,中石油崑崙燃氣有限公司蕪湖分公司黨支部書記李春娟和同事們24小時緊張待命,一點不敢鬆懈。
“通過物聯傳感設備遠程監控管道安全,實時感知管道內壓力變化,大數據智能分析發現故障,系統會自動報警,極大減輕了我們的安全生產壓力,有助於保障市民溫暖過冬。”李春娟說。
數據融通共享、科技創新賦能、智慧網格聯動,中國快速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讓城市成爲可感知、會思考、有溫度的“智慧生命體”。
819.5公里燃氣管網、714.1公里供水管道、254公里排水管網、201.5公里熱力管網、58.51公里地下綜合管廊……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的電子大屏上,合肥市密如蛛網的城市地下管線被以不同顏色標註,呈現出城市脈動的曲線。
依託覆蓋全市2000多公里地下管網的上萬套物聯網傳感設施,以及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技術,城市的“心跳”在這裡被實時感知、監測和分析。
隨着城市建設更新步伐的加快,“藏”在城市地下空間的管網設施越來越複雜,這些“隱秘”的基礎設施關聯着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一點點“不起眼”的風險隱患,都足以威脅到整座城市的安全。
“系統24小時嚴密監測,每天採集分析500多億條數據,自動排查不同級別的安全隱患,向相關部門發送預警。”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汪振強說,監測中心與合肥全市20多個部門、企業實現數據共享,對城市安全進行整體監測、動態感知、實時預警和部門聯動,全天候守護城市“生命線”。
從數字化、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善解人意的“城市大腦”,離不開發達的“神經系統”。
在安徽,由江淮大數據中心省級總平臺、行業部門分平臺和地市子平臺構成“城市大腦”的網狀“神經系統”,來自社會治理、經濟運行、公用事業服務等各領域的海量數據,在這裡分門別類經過“清洗”加工,由分散變爲交互共享,形成支撐“城市大腦”高速運轉的“腦細胞”,賦能城市“智”理。
“全省政務數據已實現100%歸集,經濟數據和社會數據歸集率分別達到94.98%、87.18%。我們逐步推動全社會數據有序開放共享,賦能‘城市大腦’,在養老、交通、旅遊等領域進一步深化場景應用,提高羣衆生活的幸福指數。”安徽省數據資源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上下班路上的交通擁堵,對都市有車族來說,堵車更“堵心”。
在今天的合肥市,基於交通大數據分析打造的城市交通“超腦”,可快速對路面車流量進行“思考”研判,實現交通信號智能調度,有效降低交通擁堵。交通部門數據顯示,工作日高峰時段,合肥市內暢通路段比例提升約6%,15平方公里示範區範圍內通行效率提升10%。
從“多點開花”到“集中連片”,隨着一座座數據“孤島”的打通,數據在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之間共享、融通,瞄準現代城市痛點、難點的各種場景應用不斷延伸、拓展、集成。
城市更智慧,生活更便捷,治理更精細。
一網通辦、長三角無感漫遊、電子證照互信互認……數據開放促進社會共治。在長三角地區,政企協同在創新應用中推動數字技術迭代發展,不斷催生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協同描繪“數字中國”新藍圖。
“我們在長三角地區設立了多個研究院,圍繞智慧城市羣建設、跨區域政務服務、生態環保等場景需求加大研發投入。以數字技術賦能社會治理,讓城市有速度更有溫度。”華爲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政企解決方案副總裁徐建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