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作弊黑色產業鏈:網上招募作弊考生 線下培訓
日前,記者調查發現作弊呈現“一條龍”運營的產業化現象,黑科技應用層出不窮。組織作弊人員間如何分工?答案如何被傳入考場?“作弊產業”收益幾何?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新華社北京7月8日消息,表面看來是用於修改答案的橡皮,翻過來卻是“答案顯示器”;系在脖子上的紗巾,用手仔細檢查,裡面隱藏着微型顯示屏;看上去只有黃豆粒大小的無線耳機,塞進耳內居然能傳輸考試答案……新華社記者採訪發現,在司法機關辦結多起由多省人員參與的組織考試作弊案中,作弊呈現“一條龍”運營的產業化現象,黑科技應用層出不窮。組織作弊人員間如何分工?答案如何被傳入考場?“作弊產業”收益幾何?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記者日前在採訪中獲悉,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辦結一起組織考試作弊案。在某國家級資格考試中,被告人李某等10人,利用作弊器材,分別組織多個考點的30餘名考生作弊。
“網上招募作弊考生並提供設備,獲取考題後編寫、傳輸答案,被告人間組織嚴密,各有分工。”房山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董傑介紹,本案中,先是有人通過微信朋友圈散發“考試必過”的消息,招募有作弊意願的考生。考生確定參與作弊後,再完成交納錢款、領取作弊設備和接受設備使用培訓等事項。
考試開始後,被告人李某、被告人蘇某層層指使被告人丁某在考場內使用微型照相機將考題拍出,交給早在考場衛生間內等待的被告人郭某。然而,因考場內手機信號遭屏蔽,照片無法傳送,被告人郭某將裝有試題照片的存儲卡帶出考場交給被告人蘇某時,被公安機關當場查獲。
最終,房山法院經審理後依法判決,本案10名被告人分別因組織考試作弊罪和非法出售試題罪被判處九個月至二年六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記者採訪瞭解到,近年來,司法機關辦結多起由多省人員參與的組織考試作弊案。近期辦結該區首例組織考試作弊案的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劉巖告訴記者,此類案件已形成“網上招募—作弊考生報名—獲取考題—場外答題—答案傳入考場”的鏈條,嚴重破壞考試紀律和考場秩序。
那麼,作弊考生使用的作弊器材究竟有何特別?辦理過一起組織考試作弊案的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科技犯罪檢察部檢察官許丹和檢察官助理李博克向記者介紹了部分作弊器材。
“這些被帶入考場的作弊器材隱蔽性強,不易被發現。”許丹表示,就組織作弊而言,作弊器材包括信號接收、發射器以及考生作弊終端設備。就作弊考生所用器材而言,則包括貼身存放的信號接收器,以及顯示器、微型耳機等。
——正面“橡皮”,反面成“答案顯示器”。表面看上去是一塊深黃色的橡皮,翻過來卻是一塊顯示器。許丹介紹,這種作弊器材較爲多見。“考場外,組織考試作弊人員將信號發射器放在小汽車上,隨後開車在考場周圍繞圈,尋找考場屏蔽信號薄弱點,將答案傳進去。”許丹介紹,信號傳入後,“橡皮”背面的顯示器會顯示由答案編寫人員編寫的考題答案。這些顯示器還具備“翻頁”功能,即使考題多,也能一一顯示答案。
——柔軟“紗巾”,暗藏玄機。質地柔軟、顏色各異的“紗巾”看似普通,卻暗藏玄機。李博克介紹,隱藏答案顯示器的另一個辦法就是將顯示器縫在紗巾上。作弊考生將紗巾層層圍在脖子上,不仔細檢查,很難發現。“這種作弊器材在秋冬季節進行的考試中使用,隱蔽性更強。”
——“黃豆粒”“米粒”微型無線耳機傳送答案。“這種耳機只有黃豆粒大小,屬於嵌入式無線耳機,一旦塞入耳內,從外面很難發現異常。現在還有比這種耳機更小的‘米粒’型微型無線耳機。如果作弊考生梳長髮,頭髮散下來想發現就難上加難。”李博克說。
“作弊產業”背後暗藏多少經濟利益?組織考試作弊人員內部如何分成?對此,辦案人員一一進行解答。
“在我辦理的這起案件中,組織作弊人員向考生收取1.5萬元至6萬元不等的費用,一次考試參加作弊考生20餘人。這些錢僅有1.8萬元是支付給具體實施作弊行爲的組織作弊人員的,多數錢被網上招募考生人員收入囊中。這些人信誓旦旦對考生承諾一定能通過考試,不過退款。”劉巖說。
“一些組織考試作弊人員‘看人下菜碟’。根據考生對通過考試的迫切程度確定價格。一些考生甚至交費十幾萬元。”許丹告訴記者,實際上這些高價買來的答案最後被驗證未必準確。
“具體實施作弊行爲的組織考試作弊人員內部分工細緻,利益分成也明碼標價。比如,在我辦理的這起案件中,被告人李某指使被告人蘇某拍攝試題並在考試過程中傳出,後來李某通過微信向蘇某支付了7000元。”董傑說。
“使用‘黃豆粒’微型無線耳機存在一定風險。”一位考生告訴記者,在考試中使用過同款作弊器材的室友曾因耳機卡在耳道內,最終不得不求助醫生纔將其取出。
專家認爲,在有力懲治違法犯罪行爲的同時,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強化監管,追溯作弊器材生產、運輸、售賣全產業鏈,嚴格考場管理,加強考生誠信檔案建設,完善針對作弊考生的處罰措施,有力維護考試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