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不住"深圳高廠租 大型製造企業開始加入外遷洪流
(原標題:“扛不住”深圳高廠租,大型製造企業開始加入外遷洪流,僅剩的廠房空間緊缺“越摞越高”)
摘要:最近一個月內,深圳市兩家大型製造業公司美國史丹利百得和日本村田製做所相繼搬離和倒閉,究其原因,或與深圳的高租金有關,對此,《華夏時報》記者近日走訪了深圳市多個產業園區,以期深入瞭解深圳市的產業園區租賃情況。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李未來 實習記者 張慧敏 深圳報道
最近一個月內,深圳市兩家大型製造業公司美國史丹利百得和日本村田製做所相繼搬離和倒閉,究其原因,或與深圳的高租金有關,對此,《華夏時報》記者近日走訪了深圳市多個產業園區,以期深入瞭解深圳市的產業園區租賃情況。
走訪過程中,《華夏時報》記者發現,深圳大部分廠房租金都在30元/平/月以上,是10年前的2-3倍。此外,隨着空間資源越來越緊缺,深圳出現了16層高的廠房。同時,在深圳產業轉型升級之後,科技型公司也在往外搬離。
廠房“摞”到16層
“十年前,這裡的廠房租金15元/平/月 ,現在這裡的租金普遍要30元/平/月。”從業10年的資深廠房置業顧問杜先生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現在深圳的廠房租金是十年前的2-3倍。
廠房中介郭先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深圳大部分廠房租金都在30元/平/月以上,東莞和惠州的廠房普遍要比深圳便宜12-13元/平/月左右。《華夏時報》記者在華南最大的廠房選址平臺“選址易”APP上搜索發現,東莞和惠州的廠房租金普遍在10-20元/平/月左右,深圳的廠房租金普遍在25元/平/月以上,甚至有的廠房租金標價45元/平/月。
“現在大浪工業區是龍華區最後一片比較集中的工業土地了,清湖那邊現在許多的工業區都要變成商業,合約最多隻籤一年。”杜先生還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現在深圳許多廠房都被改成電商辦公室,深圳真正的留給工業的廠房也越來越少。
深圳市龍華區即將搬離的某公司廠房 張慧敏攝
深圳市龍華區某廠房,租金價格爲32元/平/月 張慧敏 攝
《華夏時報》記者在深圳市龍華區清湖地鐵站附近的工業區發現,有廠房的樓高爲16層,堪比住宅的高度。儘管每層樓有四部大型貨梯,但是仍然不夠用。《華夏時報》記者從1樓到14樓,花了整整15分鐘。一個在8樓拖着一車廢紙箱準備運到1樓的工作人員直言,已經等了1個小時的電梯。
2013年深圳市下發的《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優化空間資源配置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強調,由於率先遇到了空間資源緊張的問題,深圳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限制、淘汰落後產能,構建以“高新軟優”爲特徵的現代產業體系。
隨後,深圳制定了15部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和規章,開始嚴查環保。至此,經過多年的發展,以製鞋、模具、塑膠、五金電鍍爲代表的高耗能、高污染、低產能的傳統制造業紛紛走出深圳,轉向東莞等內地區域。《華夏時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龍華區大量的公司名稱都有“精密儀器”、“科技”、“智能”、“電子”等字樣,儼然已經跟上了深圳高新產業的步伐。
然而,儘管是深圳提倡的高新技術產業,也有搬離深圳的現象。深圳市某科技公司的高級經理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去年公司的廠房面積擴大至2萬平方米以上,爲了節約人力和租金成本,公司將廠房從深圳市龍華區搬到了東莞清溪鎮。
今年6月,A股上市的智慧科技企業萬興科技(股票代碼“300624.sz”)在也湖南長沙進行了第二總部的建設資金投入。“我們深圳公司的辦公室在軟件園的不同樓棟,因爲園區內的寫字樓實在太緊張了。”萬興科技的員工文先生是長沙人,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等長沙第二總部建好之後,自己也準備過去。
得力集團已經搬離的深圳廠房 張慧敏攝
大廠搬遷和倒閉
2017年7月,深圳市政協發佈了一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壯大深圳實體經濟重點調研報告》。報告稱,深圳製造業外遷已成潮流,同時,大多數外遷企業已不再是低端落後的製造型企業,而是先進製造業,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業。
2019年6月,深圳市政府向人大常委會提交的《深圳市2018年中小企業發展情況報告》顯示,2016-2018年間,37.5%的外遷企業集中出現在電子信息製造業領域。
11月24日,株式會社村田製作所(下稱“村田製做所”)的全資子公司——埼玉村田製作所宣佈將於2020年12月關閉其生產子公司--升龍科技。據悉,村田製作所是一家全球性的綜合電子元器件製造商,主要從事以陶瓷爲基礎的電子元器件的開發、生產和銷售業務。
埼玉村田製作所(原東光集團)在其官網上表示,近年來智能手機市場等主要市場的需求呈現多樣化,開發週期縮短,並且與海外製造商的競爭加劇,導致經營環境非常嚴峻。由於升龍科技生產品類的需求急劇減少,價格競爭激烈等情況,因此決定停產並將公司關閉。
就在11月,全世界最大的工具產品製造商之一的史丹利百得的子公司——史丹利百得精密製造(深圳)有限公司(下稱“深圳史丹利百得”)宣佈,自2020年10月26日起全面停止生產經營活動,並提前解散史丹利百得。對此,史丹利百得解釋稱,隨着市場整體環境的變化和行業內競爭的加劇,集團基於戰略發展需求,不得不重整業務資源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蘇州的地是我們自己的,這裡是租的。我們在這裡有十年了,明年租期就到了,租金漲得太高,現在要38塊錢一平方,根本接受不了。”此前,深圳史丹利百得前經理曾對媒體公開表示,史丹利遷出深圳的原因一部分來自於租金壓力,工廠解散後將搬去蘇州與百得(蘇州)電動工具有限公司合併。
中小微企業之困
對於大型科技公司來說,搬離深圳是降低人工和租金成本的不錯選擇,但是對於中小微企業來說,卻並沒有那麼簡單。
多位廠房中介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如果廠房的面積不是很大,就沒必要搬到東莞和惠州,因爲遷廠之後隨着註冊地的變更,供應商和客戶也會隨之改變。“今年疫情,許多公司的業務受到影響,將廠房面積由大縮小的不在少數,許多公司都在深圳撐着。”杜先生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一邊是高昂的人工和租金成本,另一邊是深圳完整的產業鏈資源,科技型中小微該何去何從?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小微企業面臨地價和人力成本攀升的局面是產業規律性的發展結果,深圳的小微企業想要存活下必須進行產業升級,通過創新提升產品科技含量,以此創造更大利潤空間。此外中小微企業可以轉型做其他能夠承受高地價的產業,若轉型升級這條路走不通,可以將公司遷移到東莞惠州,甚至河源以及深汕合作區。最後,若實在經營不善,關門止損也是一種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