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PM2.5 文大教授劉廣英:危害健康甚大
▲灰濛濛的天空充斥着看不見的PM2.5,而造成空氣污染的來源,絕大多數是汽機車排放的廢氣所致。(圖/資料照/記者張一中攝)
央視前主播柴靜以一部紀錄片《穹頂之下》探討中國大陸霧霾真相,讓社會大衆正視空氣污染問題,PM2.5(細懸浮微粒)成爲時下熱門話題,即使是臺灣也不能置身事外,尤其在季節性霾害、沙塵暴、以及車輛所排放廢氣等影響下,空氣品質備受關注,文化大學大氣系特約講座教授劉廣英指出,PM2.5外來與本地都有,有時本地生成比外來者還要多。
▲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特約講座教授劉廣英。(圖/翻攝自文化大學研究發展處官網)
所謂PM2.5,是指懸浮在空氣中,氣動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粒子,平常充斥在空氣中且隨處漂浮,看不到、摸不着,必須透過儀器採樣、檢測才能察覺。而PM2.5的生成,分爲自然及人爲兩種,劉廣英表示,通常來自於境外的懸浮微粒以PM10(粗懸浮微粒)爲主,像是中國大陸的沙漠及工廠製造;PM2.5則是外來與本地都有,有時本地生比外來者還要多,尤其集中在汽機車輛多的地方,另外像是室內通風不良所累積的小灰塵、塵蟎,也是PM2.5來源。
由於PM2.5比PM10更細微,一但吸入,會經由氣管、支氣管深入人體肺部並沉積,更容易引起咳嗽不適等症狀,對健康危害大,至於PM10主要影響的是上呼吸道,通常在鼻腔就會被擋掉,仍會帶來如眼痛、咳嗽或喉嚨痛等。而不管是PM2.5或PM10,在空氣品質不佳的情況下,對於老年人、孩童或有呼吸道毛病等敏感族羣,應減少在外活動的時間。
劉廣英特別指出,一般人有個迷思,就是認爲早上4、5點的空氣清新,此時跑步運動最好,然而早晨地面溫度低,尤其是寒喊流來時,空氣下沉,會形成「上暖下冷之逆溫層」,導致地面污染物不易擴散,濃度會變大,空氣品質不好。另外,在太平洋高壓來襲籠罩下,也會有逆溫層,空氣品質也不好,而且溫度高,紫外線增強,在戶外運動要多注意身體狀況。反倒是下午時段較適合運動,尤其下雨過後的空氣特別乾淨。
而要觀察空氣好不好,劉廣英提到,可留意當天是屬於下沉或對流的天氣型態,像是寒流、太平洋高壓爲下沉氣流,會讓空氣品質變差,此外,落日餘暉的晚霞雖然美麗,卻是因爲大大小小懸浮微粒散射其他顏色光所致,讓夕陽的天氣變得紅亮,其代表空氣污染重、灰塵多,相反的,不漂亮的晚霞表示空氣比較乾淨。
▲搭配氣流倍增技術與HEPA濾網的空氣清淨機,強調可淨化99.95%小至PM0.1的有害細懸浮微粒。(圖/翻攝自DYSON官網)
爲了呼吸好的空氣,空氣清淨機的需求在近年明顯增加,目前市面常見透過濾網過濾的物理式機種,其中也有機種訴求功能提升,使用搭配空氣清淨氣流倍增器及HEPA濾網,能把99.95%包括花粉、細菌、病毒和PM2.5在內,甚至小至PM0.1的有害細懸浮微粒捕捉在濾媒中,活性碳顆粒層捕捉臭味以及苯和甲醛等有害毒素。而對於空氣污染雖然不能大意,但也不需讓生活太過緊張,外出時注意當天天氣,室內適時開窗通風,必要時可搭配使用空氣清淨機,確保良好的空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