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棒球史/晨操菜單3000公尺 陸光隊跑不贏一般兵?

軍中棒球當年的培訓,爲國家棒運無縫接軌。

軍聞社/記者李一豪報導

陸光」、「海軍」、「虎風」這幾支軍中棒球隊的存在,可說是早年棒球選手生涯必經的重要過程,甚至對國家整體棒球實力的培養,造成關鍵影響,除了球員深有同感;另外包括投注心力教練、甚至負管理之責的「軍職體育官,也是重要的幕後功臣。

民國79年中華職棒成立,元老球隊之一的三商虎隊創隊總教練是當時已相當資深的林信彰,他的執教經歷,就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陸光隊」度過,回憶當時球隊選才的過程,只要在少棒青少棒青棒階段有傑出表現的選手都可以推薦,不過都是由軍隊裡的球員推薦給教官,教官再推薦給總部,然後陸軍總部再拿名單給他看;由於林信彰在棒球界資歷豐富,且執教陸光隊前,在三級棒球擔任教練多年;因此,對於哪裡有好選手非常清楚,且因名額有限制,所以,入選的球員肯定都是身手、資歷相當不錯的球員。

當年每天不辭辛勞、從臺北騎機車往返桃園龍潭教球的林信彰,憑着就是一股惜才、要把年輕人基礎打好的使命感,纔在陸總部的請託下,答應帶領陸光棒球隊

林信彰謙虛地說,「也算是好運,爲什麼好運呢?因爲在陸光的時候,來陸光當兵的都是有素質的球員,不是少棒好手,就是青少棒冠軍的,或是青棒冠軍的,所以我比較輕鬆;因爲來陸光之前,他們就被訓練過了,所以只需要去了解每個選手的優缺點,這個很要緊,因爲從優缺點去慢慢地指導他、改變他,這樣就事半功倍。」

另一位曾擔任陸光隊體育官的張聲鎮,後來加入職棒統一獅隊執教十多年、成爲國內棒壇史上首位專業體能教練,他談到職業隊與軍中球隊的差異,感觸相當多。

張聲鎮表示,當初所有的行政及管理工作都由他一人負責,「你一個人要管球隊,要找球場,要有器材,也不像空軍有自己的球場在屏東基地裡面,所以第一,你要管球員;第二個,他的吃的、住的、所有東西都一個人在扛,他的行動、交通,所有的事情要管,還要去管訓練,等於是全包了。」

至於職業隊,由於分工精細,張聲鎮也因體能訓練的專業受看中而進入獅隊,因此只需專職掌握體能訓練的質量,對他來說,「齁!那真是輕鬆太多了!帶陸光隊絕對是比較辛苦的。」

回想起軍中球隊的貢獻臺體大校長林華韋表示,軍中球隊的存在,對臺灣棒球的發展具有相當大意義,因爲當兵需要2或3年,如果這個過程中,沒有持續訓練、比賽,那麼從小接受的棒球養成勢必要中斷,而體育競技的培養若中斷,要回復是非常不容易的。

談到這方面,也曾是陸光隊一員、目前擔任棒球協會副秘書長的龔富儫,則以運動生理學的角度解釋,由於每種運動使用的肌肉部位各異,導致訓練的方向也大不相同,而棒球選手長期接受相關訓練,包括肌肉的生長、使用力量的習慣性,一定是朝向棒球競技所需的部位去強化發展,只要一停下腳步,開始從事其它跟棒球無關的運動,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何況是兩年那麼長的時間?

龔富儫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當初陸光隊編制在空降部隊,而部隊晨操菜單常常是三千公尺跑步,他透露,「你知道嗎?我們棒球隊跑不贏一般兵,然後旅長就問,『棒球隊的體力不是應該比一般兵好嗎?』但其實是因爲,棒球運動使用肌肉的方式、部位,完全不一樣,是非常着重瞬間爆發力的無氧運動,你說瞬間速度,那絕對OK!絕對比一般人還來得快,不過你要他長跑,他就不怎麼樣了。」

另一方面,許多當年知名球員,現在都回歸基層奉獻畢生所學,用一種「開枝散葉」的內涵,來詮釋軍中球隊這段歷史,譬如臺東大學高克武教練提到,過去的基層棒球,只是由學校老師、校工,或校外的熱心人士來帶,而現在都是必須具有專業證照的教練,「這些教練哪裡來的?幾乎就是過去待過軍種球隊的選手,退下來以後,到基層球隊去教球。」

他認爲,軍種球隊最大的貢獻在於「推展基層棒球」,相較於職棒,這不是鎂光燈焦點,也比較容易被一般人忽略,但其實更攸關基礎,影響甚鉅。

如今,那段軍中球隊的歲月已逝,隨着國軍陸續精簡,以及兵役制度革新,現存的國訓隊,是自民國91年,體育選手改服替代役的新制上路後,自國軍隊移編而來,改製爲替代役的國訓隊,正式終結軍中棒球隊的歷史,但仍舊秉持着傳承國家棒運推展、培育菁英棒球選手的紮根工作,繼續努力着。

自民國100年起,擔任國訓隊總教練的王光輝,當年雖由於體格因素未入伍服役,但因緣際會也扛起現階段的重擔,他非常重視年輕球員的觀念養成,開門見山即說,「我們棒球真的是失敗率非常高的運動,我問你,有幾個運動是失敗率比棒球還更高的?沒有!七成是失敗(指的是被視爲頂尖打者門檻的三成打擊率),一半一半還可以喔,七成或是八成失敗勒!」

王光輝強調,自己執教的最大目的不是拿冠軍。乍聽之下會覺得奇怪,運動比賽不就是爲了求勝?但他接着強調,「我是要讓我的球員在未來更有競爭力,那纔是最重要的。」

受訪當天,王光輝還一面招呼着隊上防護員,要他們陪同手臂有狀況的投手,至鄰近國軍醫院檢查,看得出來對於選手的健康極爲保護,他點出一個近年國內球界普遍嚴重的問題,「我們旅美的投手,十個有九個開刀,那是不是他學生時候,也許爲了在美國佔有一席之地,想要更好,就催落去!」

王光輝舉例,現代棒球的普遍觀念,先發投手投球上限是一百球,這就是一種保護機制,如果選手表達「教練我想繼續投」,那麼,教練可以肯定他的鬥志,但還是得換下來,因爲對年輕選手來說,目標要放在「棒球生涯最好、最強的那段時間」,不論教練、選手都不要逞強,應該仔細思考,如何把那一百球的品質投到最好,這纔是最重要的。

回首數十年來,我國棒球選手歷經軍中棒球隊的洗禮及培育,可說成果斐然,也看得出在時代的演變與科技日新月異之下,各種訓練的觀念、制度的建立,以及資源的提供,均不斷進步,更趨完備。

也許大家曾經關注的那羣揚威海外的小將們,早已經過淬鍊,蛻變爲馳騁紅土、壘包間的職棒明星,甚至是培育新血、領兵征戰的教頭,然而那份超越勝負的感動與熱情,始終不變,回顧那段珍貴歷史的同時,也讓我們一同向這羣曾經身爲國軍一份子、也替國家棒運奠下深厚根基的棒球英雄們,致上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