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一樣的通膨、不一樣的政策

但通膨有好幾種:供給面、需求面或兩因素的混合;供給短缺或需求過熱都會引起物價上揚。這波全球通膨,就是供給短缺及需求過熱同時發生所造成的:1、解封后的經濟復甦讓商品供不應求(尤其在美國),2、全球供應鏈瓶頸及俄烏戰爭所造成的原物料短缺。對於不同的通膨,貨幣政策的效果也不一樣。

現階段的通膨,主要是供給面因素所造成,而面對供給面的通膨,貨幣政策的效果有限,在物資短缺及供應鏈還沒正常運作時,要把通膨壓低,貨幣政策只能透過壓抑市場需求來達到降低通膨的效果。另外,需求復甦及供給面的衝擊都屬於短期的現象,當全球供應鏈瓶頸經過調適及原物料的供應回覆正常,供需失衡的現象會舒緩。爲何各國央行要採取這樣強力的手段?這是因爲要預防人們通膨預期的深化。

當人們認爲通膨是短暫的,廠商不會把上升的成本馬上提高商品售價,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而是自行吸收大部分原物料的額外成本;受僱者也不會向僱主要求更高的工資來抵銷通膨造成的薪資購買力下降。一旦通膨預期形成了,消費者會提高及提前採買,尤其是耐久財或房產,造成物價上漲;受僱者會要求比當前的通膨率更高的薪資成長;廠商也會把薪資上漲及原物料價格上漲所造成的成本上漲,馬上反應在商品價格上。

這些行爲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讓物價無止境的迅速上漲。而且通膨預期非常難改變。人們的通膨預期是僵固,這也讓央行或貨幣政策制訂者的公信力下降,更讓惡性通膨難以撼動。當通膨預期已經深化,國家需要付出很高的經濟代價(高失業)才能把通膨控制,就如1980年代的美國。故此,各國央行均需要把握時機,迅速採取行動,並做出宣示,讓人民相信央行打擊通膨的決心。

目前比較急迫而且有條件對抗通膨的國家是美國,因爲熱絡的勞動市場及消費市場都造就了需求驅動的通膨。通膨在歐盟國家也相當嚴重,主要是俄烏戰爭所造成的能源及食品價格的揚升,區域內的成長動能還是偏向疲弱,故歐盟地區的貨幣緊縮政策可能會讓該地區疲軟的經濟動能雪上加霜。

日本在4月份的通膨率也來到2.5%,核心通膨率達到2.1%。日本央行對於通膨的反應,則跟歐美主要國家的央行不太一樣。雖然日本的通膨率達到該國央行訂定的2%目標,但通膨並非受國內需求帶動所造成;日本央行要做到的是製造國民的通膨預期,來擺脫多年來的通縮陰霾,故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仍不爲所動,繼續寬鬆。

臺灣通膨率雖然是多年來的新高,但相對還是溫和,而且物價在臺灣多年來都非常平穩,通膨預期不會太快形成,而景氣也沒有過熱現象,這樣看來央行對抗通膨的手段也不太會像歐美國家的強烈;而臺灣的經濟成長動能還是相當穩健,相信在對抗通膨的同時,經濟動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