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亞投行背後的中國權謀大戲
文/今週刊整理
這是自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大膽的經濟轉骨行動。上次,打開自己的大門;這次,中國要邁入別國的大門。人民幣當先鋒,數以百家的國企擔任主力部隊,「一帶一路」就是中國經濟企圖「國際化」的最高戰略指導方針。
「一帶一路」到底是什麼?
中國在3月28日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的概念,就是一條「陸上絲綢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合成「一帶」與「一路」。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告訴全世界:「我要把它們全部連起來!」
習近平敢做夢,但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這個夢,光靠中國十兆美元規模的經濟體,還無法實現。根據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估計,「一帶一路」涉及投資金額約8900億美元;僅一五年的投資金額,就將高達640億美元,足夠蓋一百座臺北大巨蛋球場。
爲了打造這場別人不敢做的夢,中國邀集全球其他國家,創立跨國銀行一起投資。近日在臺灣引爆爭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就是這個計劃中的一環。
亞投行是中國主導,準備籌資一千億美元,由中國出資五百億美元,透過發債投資一帶一路經濟圈的鐵路、公路、港口等建設。
3月31日,亞投行創始會員國申請的最後期限。就在臺灣還在爲了申請加入亞投行爭執不休時,全球其他五十個國家,除了日本及美國,早就爭先恐後遞出申請。就連美國二戰後的長期盟友英國都「倒戈」加入,爲的就是求一張「一帶一路」的門票。
中國建立「一帶一路」,一方面是着眼於輸出中國的過剩產能,不過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接受《今週刊》專訪時指出,更重要的是,帶起亞洲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從市場需求面,拉動中國和其他參與國家的經濟。
「一帶一路,主要投資中國以外的地方。雖然對國內沒有直接影響,但是幫助周邊開發中國家工業化及城市化,未來對中國、甚至其他國家的商品需求就會變強。」
一如美國第二次大戰後推出的「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重建,「美國的得利,絕不僅只從建設投資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加深歐洲對美國商品的依賴程度。」劉利剛說。如今,中國如法炮製,推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目的也在此。
這個需求的成長空間有多大?若看絲綢之路經濟體的人口,佔全球比重多達62%,但實際的GDP佔全球比重卻不到三成。若計劃啓動後接下來的二十年,新絲路經濟體的國民收入往世界平均移動,保守估計,每年的成長率將有10%。這麼大的成長,正是各國對亞投行趨之若鶩的原因。
「一帶一路」除了直接拉擡基礎建設工程、能源、交通和通信等產業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也將兩個過去的政策融合到計劃中,那就是「自由貿易區」和「人民幣國際化」。這兩項政策影響國際的情勢,可能更甚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
透過大規模的資金借貸,北京也準備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陳興動指出,周小川日前要求IMF的特別提款權(SDR,可換取外匯的記帳單位)必須要加入人民幣,作爲國際儲備資產和記帳的單位之一。而透過與世界越來越深化的貿易,人民幣已經是去年第五大國際貨幣。
中國人自己做夢,還把夢分享給其他人。英國之所以會倒戈,正是瞄準倫敦成爲「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夢想。「中國也表示,亞投行將會用人民幣作爲結算貨幣。在亞投行的資金操作中,會員國將自然而然地吸納人民幣作爲外匯存底的部位。人民幣也會因此加速國際化的腳步。」陳興動預測。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9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