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方向和重點何在

要不要金融創新?這應該不是個問題,或者說是個僞問題。

持續推進金融事業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是歷史的迴響,是當下的需求,也是未來的呼喚。

放眼全球,每一次經濟大變局和主要經濟金融強國的興起,都會伴隨一次巨大的持續性的金融創新。以機械化爲標誌的第一次產業革命和英國的興起,伴隨着商業銀行的創新和發展;以電氣化爲標誌的第二次、以自動化爲標誌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和美國的興起,伴隨着股票市場和風險資本的創新和繁榮;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催生了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和盛隆;正在進行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和愈演愈烈的大國博弈,智能化特點越來越突出,它正在催生金融科技、數字貨幣等金融創新活動。

凝視自我,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八個基本要義之一。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在其《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文稿中,對此已有明確表述。

所以,金融創新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怎麼做的問題。

首先,必須是在市場化法治化的軌道上進行金融創新。離開這“兩化”而脫軌運行,必然亂象叢生、危機紛至,這樣的創新,的確應該不要。

再深入探討和聚焦的,應該是儘快而持續地激發金融市場創新動力、科學而準確地找到金融創新支持重點,越具體越詳細越好,所謂找準賽道,而後迅跑。

把金融創新區分爲生產性金融創新和非生產性金融創新,爲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論啓迪,而且實操性比較強。可以說,根據資金使用性質而提出的這個“二分法”,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金融理論創新。

生產性金融創新是指爲經濟發展配置生產性資源的金融創新,其目標是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在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環節中的融資、支付、風險管理的需求。非生產性金融創新是爲相關生產性資源價格迴歸均衡提供交易支持的金融創新,其目標是發展和優化金融市場的交易方式、交易工具和風險管理工具,例如金融衍生品(期貨、期權、互換等)的創新,以及基於這些工具的策略和技術創新,等等。

這兩種創新的目標、內容、工具、渠道等都明顯不同,但又緊密聯繫相互影響,如何處理二者的關係,輕重緩急如何安排,“試金石”只有一個,即應看它是否有利於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生產性金融創新直接服務於實體經濟,而非生產性金融創新則是通過提高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和效率,間接服務於實體經濟,如果刻意遠離甚至損害實體經濟這一間接服務對象,形成非生產性金融創新的過度發展,就會導致金融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循環,甚至形成如華爾街金融海嘯那樣的災害。當前,金融創新要堅持政治性和人民性,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杜絕那些將利潤私有化、風險社會化的僞金融創新。

每個金融細分行業的金融機構甚至不同特點的城市,在尋找自己的金融創新方向和支持重點時,不妨都可以參考這個“二分法”。特點和任務不同,創新的方向、支持的重點必然也會不同,這反而有利於形成一種千帆競發,又井然有序的金融生態,避免重複建設和同質化甚至惡性競爭。當然,有些共性是相通的,比如在進行任何金融創新時均應精心把握好五個維度,即提高對金融創新的認知度、健全金融創新的激勵度、拓展金融創新的廣度、加大金融創新的深度、把控金融創新的風險度。

一個“二分法”,一個“五維度”,祈願共同思考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