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優化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科技創新成爲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推動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賦能,培育新賽道、助力新產業發展,科技金融展業大有空間。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

科技金融是實現科技與金融雙向促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柱。科技型企業則是科技金融的發力點,只有以金融之力把科創企業的創新力激發出來,才能形成規模效應,讓科技創新之花結出碩果,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然而,科技型企業在成立之初,市場價值很難被發現,且面臨較大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了傳統融資模式很難適應其經營需求。比如,處於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往往缺乏經營數據和信用記錄,導致金融機構不能準確評估其信用狀況和還款能力;傳統金融產品結構單一,難以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等等。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尤爲迫切。

儘快從體制機制上破題,不斷讓金融服務適應科技創新的實際需求,推動金融服務與科創需求精準匹配。今年以來,金融監管部門通過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框架,出臺相關舉措,初步緩解了不少融資難題,靈活有效的金融服務體系已初具規模,但覆蓋範圍和階段還有提升空間。因此,金融服務科創要全面發力,更多聚焦初創期企業、高成長性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引導銀行資金加速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

強化貸前評估和貸後管理,打消信貸人員的後顧之憂。銀行要從內部完善風險評估與管理機制,包括但不限於開發適合科技型企業的風險評估模型、建立更加完善的風險預警系統、制定風險緩釋措施等。這些機制有助於銀行在支持創新的同時,更精準地評估企業風險,提供個性化融資方案,有效控制和分散風險。此外,要建立權責清晰的盡職免責機制,打消信貸人員貸後的後顧之憂,激發信貸人員敢貸、願貸積極性。

創新融資產品是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質效的重要載體。從銀行業服務科創企業現狀來看,亟需拓寬和轉變授信方式。傳統銀行授信側重企業資產和信用記錄,把這種模式複製到規模小、實力弱的科技型企業身上有些“水土不服”。要儘快從看財務報表、看押品轉向看能力、看產品、看前景。科技型企業的硬實力是知識產權,銀行要細化舉措,做好知識產權估值、登記等服務,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充分利用科技型企業的優勢補齊融資短板。此外,還應探索發展供應鏈金融,從外部發力,開闢更多授信支持方案,以此拓寬科技型企業獲貸路徑。

金融服務科技創新不是朝夕之功。科技型企業從種子期起步到把技術或專利實現量產,需要經過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就需要鼓勵耐心資本或多元融資投入到科技創新領域,爲各類科創企業提供股權、保險等接力式綜合金融服務。可以預見,通過政策引導和金融陪伴,將全面提升科技型企業融資可得性,推動科技、金融、產業循環促進。(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