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論國軍後備戰力調整(下):如何在啓戰時形成有效戰力?
(承上篇)
●揭仲/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中華鄭和學會理事
長期以來,國軍的後備戰力一直存在訓練天數過少、訓練方式單一、形成戰力時間過長,和C4ISR系統太過老舊等問題。近日隨着中共在臺灣周邊軍事活動頻率增加,國人危機意識上升,使後備戰力的強化得以踏出第一步。
依據國防部10月22日向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的報告內容,可知主要措施包括:
1. 甲種後備旅由現行的七個,增編爲十二個,提升國軍灘岸守備戰力,並與常備部隊打擊旅共同構成「拘打配合、灘岸殲敵」之關鍵戰力。
2. 現行的乙、丙、丁種後備旅及各山地、站臺連,將依防衛作戰任務導向,區分爲「縱深及城鎮守備」與「重要目標防護」等任務。
3. 四個月軍事訓練役除必要之入伍及專長訓練外,也將加入城鎮戰訓練。
4. 教育召集部分,預定自2022年開始從現行二年一訓、每次五至七天,改爲一年一訓、每次十四天;第一週以恢復基本戰技爲主,第二週則以城鎮戰訓練爲主。
每年教育召集的訓量也將由十二萬人提升至二十六萬人,使國軍在政府下達動員令時,理論上就能將國軍部隊總人數從承平時期的十八萬八千餘人,擴充至近四十五萬人。
▲軍事訓練役退伍役男於動員時,其戰力可能只略優於民兵。(圖/軍聞社)
國軍前述調整措施,雖然對提升後備部隊戰力有一定的助益,但仍存在下列疑慮:
1. 戰時將與常備部隊打擊旅共同構成關鍵戰力的十二個甲種後備旅,在國防部的報告中僅提及將配備戰甲車與105口徑榴彈砲等裝備,卻未提到最重要的C4ISR系統。
這些在戰時將與各常備旅密切配合的甲種後備旅,無法和戰區指揮部與各常備旅日後預定換裝的C4ISR系統,進行即時情資交換與整合;當面對的是共軍挑選自精銳單位、絕大部分配備先進C4ISR系統的模組化攻擊部隊時,這些後備旅反而可能變成常備部隊的負擔。
2. 一個旅要能形成戰力,光是有滿足編制數的人員遠遠不夠,還必需有砲兵、工兵、通信兵等單位的支援,和各級指揮架構與能發揮功能的C4ISR系統。以國軍現有的資源,要讓七個甲種新訓旅滿足標準就已經不太容易,更遑論增編的五個甲種旅與「縱深及城鎮守備」部隊。
▲當面對的是共軍精銳部隊時,後備旅反而可能變成常備部隊的負擔。(圖/軍聞社)
3. 擔負「縱深及城鎮守備」的後備部隊,承平時期的人員數比例極低,往往不到百分之十。因此在編成時,軍士官將大量依賴動員的後備軍官與士官,士兵則絕大多數來自退伍時間比較久的軍事訓練役人員。
這些後備部隊無論在編成與戰力形成階段,都需要比甲種後備旅更長的時間;是否能來得及在共軍發動「聯合火力突擊作戰」前及時編成,不無疑問。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軍事訓練役役期未延長的狀況下,「軍事訓練役」役男無常備部隊經驗、未接受高階組合訓練與戰術訓練的缺失將繼續存在。
儘管教育召集時間延長,但這些軍事訓練役退伍役男於動員時,其戰力可能只略優於民兵。屆時能否具備「灘岸守備」所需的高度抗壓力與團結力,和「城鎮作戰」所需戰術戰技與小部隊獨立作戰能力,令人懷疑。
▲國防部應考慮將原本用於增編的員額與資源,轉用增加聯兵旅的軍士官人數和C4ISR相關器材。(圖/記者呂佳賢攝)
四、後備戰力調整建議
鑑於後備旅C4ISR系統過於老舊,軍事訓練役退伍役男無部隊經驗等現實,國防部或許應考慮放棄增編五個甲種旅;改爲在常備部隊的聯兵旅(或指揮部)架構下,於戰時透過幹部移撥與動員,替每個聯兵旅(或指揮部)增加擔任守備任務的守備營。
具體作法是將原本用於增編五個甲種旅的員額與資源,轉用於增加聯兵旅的軍士官人數和C4ISR相關器材。除增編副旅長、替每個聯兵營再增編副營長,各連增編副連長外,亦可替每個連與排增編若干軍官、士官長和士官。
此種作法不但可在承平時期減輕幹部負擔,動員時就能以增編的軍士官爲核心,再調撥部分常備旅的志願士兵擔任士官,於接受後備人員後,使每個常備旅所轄聯兵營,都能擴充爲一個聯兵營與一個守備營,並由聯兵旅日後換裝的先進C4ISR系統進行管制。
事實上,目前國軍各聯兵旅僅管轄三個聯兵營與一個砲兵營,但換裝先進的C4ISR系統後,其實具備管制更多營級單位的能量;例如共軍的合成旅就管轄八至九個營級單位。
換言之,國軍現役的每個聯兵旅,在戰時其實可擴充爲至少三個聯兵營與二至三個守備營,甚至引進模組化的概念,進一步劃分爲「打擊模組」與「守備模組」,並由增編的副旅長擔任「守備模組」的指揮官,直接在聯兵旅的架構下,實施「拘打配合」。其聯合作戰效能應比十二個不具備先進C4ISR系統,平時也未和常備部隊一起運作的甲種後備旅爲佳。
更重要的是,在聯兵旅戰時增加的守備營當中,有一定比例的軍士官,是由常備部隊現役軍官、士官與士兵,和常備部隊退役的官士兵所構成。以這些受過高度訓練、對常備部隊運作及戰時任務有所掌握的軍士官爲核心,就能使基層部隊具備一定的團結力,帶動僅受過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役男,承擔相對靜態的守備任務。
▲只有在啓戰時能形成戰力的後備部隊,才真正有意義。(圖/軍聞社)
二次大戰末期德國所編組的「國民擲彈兵師」,多數士兵只受過八週到十二週的訓練,卻能在少數久經戰陣的軍士官帶領下,於德國國境防禦戰中,發揮一定的效能。
至於現行國軍的七個甲種新訓旅、六個乙種旅,和數量不低的丙種與丁種旅;由於數量衆多,在國軍人力及資源有限,且共軍武力犯臺時一無足夠的時間、也無足夠安全空間的情況下,不太可能讓這些旅中的多數形成有效戰力。
因此,國防部應該務實地將這些單位的人力與資源集中,編成數量較少、卻有可能在啓戰時派上用場的後備旅,擔任「縱深及城鎮守備」任務。因爲只有在啓戰時能形成戰力的後備部隊,才真正有意義。
熱門推薦》
►揭仲/論國軍後備戰力調整(上):共軍犯臺戰力成長所造成的挑戰
►亓樂義/臺灣需要什麼樣的嚇阻能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